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节日的凋零”背后是文化传承挑战

2014年06月03日 10:34 来源:重庆晨报 参与互动(0)

  每当一些传统节日到来,就有人感叹节日的凋零:“中秋节沦为月饼节,端午节就是吃粽子。”在传统文化传承日益面临挑战的前提下,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

  无论是中秋节、端午节或者其他节日,与其相伴的各种习俗,追根溯源,基本都是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的体现。随着世易时移,其中的一些部分被保留、发扬了下来。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赛龙舟包粽子,无论它们是手工制作还是机器生产,都是社会变迁使然。也有一些部分习俗,在漫长的时代变迁中产生了变化甚至被替换掉。如近年来,重阳节逐渐变为老人节,各地纷纷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以锻炼身体、交流感情。而古代的中秋迎寒、祭月等仪式,恐怕现在已没有人会想起。

  正如吃月饼被保留而迎寒被替换一样,文化习俗的变迁也有其“物竞天择”的法则,一旦不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适应,充满智慧的劳动人民就会将其“淘汰”掉。

  客观地说,当前我们的非物质文化传承现状确实堪忧,不少极具文化底蕴的仪式、方式逐渐被遗忘。这需要我们的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也仰赖普通公众的坚守。让人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对于文化的传承变成了肤浅地发展“节日经济”。火热的节日庆典和丰富的节日饮食背后,非但没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使其失去了灵魂和内涵。

  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内涵多为亲情、团圆。所以,更应讨论的是,社会的变迁对我们的家庭和亲情产生的影响。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人口大量流动等,家庭形式发生变化的同时,亲情也在逐渐疏离。这一点,在“常回家看看”入法、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日渐增多等现象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社会最基础的组成个体,家庭伦理和亲情的紧密亲疏重要性自然不必赘言。

  据新华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