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武汉鹦鹉洲乌木埋藏江底8000年 树龄100余年(图)

2014年06月06日 11:07 来源:湖北日报 参与互动(0)

百瑞景中央生活区“南有佳木”实景图

  2011年6月,江城入夏。

  中铁大桥局在建造武汉第八座长江大桥——鹦鹉洲大桥之时,意外于江底挖掘出一棵乌黑的古木。

  经鉴定,鹦鹉洲古木树龄约100余年,埋藏江底的时间约为8000年,顷刻刷新武汉现有的乌木纪录。

  同时被刷新的,还有人们对于鹦鹉洲,对于古长江自然地貌、历史变迁的认识。这座曾“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的江中沙洲,如今已经不见踪迹,唯有这棵古木,以千万年的修行与涅槃,再次屹立天地之间。

  如今,这棵古木已被安置在武昌老武锅的百瑞景中央生活区之内,成为一处著名的公共景观——“南有佳木”。在穿越千年,吐纳灵气之间,将时间的

  恩赐还于城市,福泽苍生。“刚出水时,黑得发亮!在场的人都很兴奋,很惊奇。”

  中铁大桥局于江底发现沉睡千年古木

  时至今日,这棵千年古木的出土依旧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据中铁大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鹦鹉洲长江大桥江心桥墩基底的施工过程之中,当沉井筒沉到水下9米深的时候,遇到一个坚硬异物,无法再继续下沉。由于异物藏在江底,且位置较深,难以辨别,施工不得不暂时停滞。

  这个横亘于江底的异物,到底是什么?

  为尽快弄清情况,中铁大桥局特地从山东调请来一个16人的专业潜水团队。

  水下探秘的过程同样一波三折。起初潜水员下水探查的时候,怀疑碰上了炸弹,这让施工方不由得紧张起来。不过,第二次水下探摸后,潜水员发现异物形状不规则,“基本排除炸弹的可能性”。

  那么,到底是一个怎样体积庞大又如此坚硬的物体卡住了沉井筒?经历数次探摸之后,2011年6月8日,专家团队终于基本确定,异物是一棵大树。

  结果让人们又惊又奇。惊的是,日奔千里的长江之底,居然静静躺着一棵大树;奇的是,中铁大桥局不知建设了多少座桥梁,但是挖到一棵江底古木,还属首次。

  基本确认之后,6月12日,打捞工作正式开始。潜水员潜入水下,小心翼翼将绳索捆绑于这棵大树枝干之上。之后,起重机缓缓启动,这个沉睡江底千年的庞然大物终于浮出水面,巨大的身躯平躺在久违的骄阳之下,周身碳化、乌黑透亮,呈现出一种蔚然粗壮、峥嵘苍劲的味道。“刚出水时,黑得发亮!在场的人都很兴奋,很惊奇。”一位亲历打捞过程的工作人员回忆道。

  时光于泥沙之内的凝练与升华,不得不引人慨叹,自然又一次将造物之奇,赋予长江。

  “古木为枫杨树,至少有100余年的树龄,被埋藏于鹦鹉洲的时间约有8000多年。”

  权威鉴定再现一部鹦鹉洲的沧桑卷

  重见天日之后,围绕这棵江底古木的更多疑问展开——它为何树种?沉睡于此多久?如何形成?

  根据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的鉴定结果,这棵古树枝干表皮以及根系基本完整,长约14.5米,根部直径约1.2米,重达8吨;根据树体形状、表皮裂纹等分析,初步判断为枫杨树种。

  在专家最初的判断之中,这棵古木上部枝干断口有40多个年轮,至少有100余年的树龄,埋藏于长江河床之下至少在500年以上。在长期缺氧与高压状态之下,体表已经碳化,内部坚硬如石,是典型的“阴沉木”特征。

  为了尽可能准确还原古木被埋藏的时间,专家分别取其树根、树干、树木中间、表皮等部分样本,送往波兰做碳14鉴定。

  来自权威机构的鉴定结果,再次让所有的人兴奋异常。根据再次鉴定,这棵古木的埋藏时间距今约8000年,是武汉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的乌木。

  在从唐时雨、商时风,再到远古与洪荒的推演之间,这棵鹦鹉洲古木所被赋予的故事、历史与价值一再丰富,变得厚重。

  当时的它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自然浩变?是崩于一瞬的地震、洪水、泥石流?还是缓慢侵蚀的沧海桑田?答案有待再探寻,唯一可以明确的,就是这棵古木成为鹦鹉洲曾经林木蓊郁的最好佐证。

  对于这一以“洲聚于沙,而沙转于水”而形成的鹦鹉洲,成为历史上诸多文人墨客的藏舟之地,无论是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还是李白的“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都成为千古名句。

  明朝末年,鹦鹉洲逐渐沉没。如今,古今无尽大江流,唯有这一仍保持刚劲之姿的古木,成为鹦鹉洲沧桑巨变的生动再现。

  “这棵古木在埋藏了千年之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历史、本质,还是一种延续、蜕变,就像这座城市。”

  打造“南有佳木”景点供市民祈福与观瞻

  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且留不可留。对于这一于自然与历史历练之下完整保存下来的珍贵古木,如何归属,如何保存,如何安置,成为另外一个重要问题。

  作为鹦鹉洲古木的发掘者与拥有者,中铁大桥局以对自然造化的敬畏,采取了一种“来于自然,还于自然”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将这棵古木安放在老武锅原址的百瑞景中央生活区之内,打造成为“南有佳木”的公共景点,供市民及游客祈福与观瞻。

  对于这一景点的最初构思,设计者表示,“南有佳木”之名取义《诗经·国风》之中“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这一古人祈求美好、向往幸福的诗句,也正是对于鹦鹉洲古木在凝练历史与吞吐灵气之间,寓意平安、福泽城市的最好诠释。同时,在选址方面,居于武昌城心,文脉中段的老武锅,深居洪山和珞珈山麓,成为最好的承载之地。

  而在保护与设置方面,这一景点也是别具匠心——“南有佳木”将鹦鹉洲古木的枝干完整保留,“种”在泥土之中,以另外一种姿态“继续生长”。“经过多次讨论与设计,我们最后选择竖向放置,1/3埋入地下,保留了古木的原始状态,没有经过工艺加工,与它生长的状态相似。”设计者表示,“晚上亮灯后,又像是黑夜中的灯塔,具有精神含义,还包括视觉艺术效果。”

  他介绍,“南有佳木”景点地下部分采用混凝土地下室,地上部分采用圆柱形钢构玻璃体,外围螺旋通道采用实墙体,既满足参观、互动的需求,也保护古木不受长时间日照、雨淋及其他外部意外损伤。“对于鹦鹉洲古木,最大的价值就是将它变为一件公共艺术品,并且是开放的,所以我们把它设置在公园里,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和了解到自然的神奇。”设计者说,“我们期待这棵古木在埋藏了千年之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不仅是历史、本质,还是一种延续、蜕变,就像这座城市。”

  而这一凝练与吞吐8000年灵气的鹦鹉洲古木,也再次于阔别已久的土地之上,耸立天地之间,成为市民及游客祈求平安与美好的福泽之地。

  (文/曹栗)

  链接

  “乌木”档案

  “乌木”又称“阴沉木”,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有“东方神木”和“植物木乃伊”之称。

  乌木的形成过程饱受多种自然外固和内固之力,其天然形状怪异、古朴、典雅,仪态万千,被誉为“因乘天地灵气,集日月之精华,乃万木之灵,灵木之尊”;形成时间大多在两千年至四万年不等,是楠木、红椿、麻柳、马桑、青冈及黄柏等树木,因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变化,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压状态,微生物作用下,经过长达成千上万年的碳化过程形成。

  乌木色泽并非全部乌黑,因树种不同而丰富多变,或乌黑透亮,或灰褐如云,或红似花岗,或灿若黄金。乌木自古被视作珍惜之物,年代越久,保存越完好,价值也越高。

  中国历代都把乌木用作辟邪之物,制作的工艺品、佛像、护身符挂件。古人更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