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民俗里都是历史 应离商业远一点

2014年06月06日 16:32 来源:现代金报 参与互动(0)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仔论坛上发言

  昨天,“第二届全国儿童文化高级论坛”在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举行,包括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等人在内的全国名家聚集到一块儿,给孩子们上了一堂“课”。

  据了解,这一次论坛的主题的“民俗”。而之所以举办这个论坛,是因为随着现代化的狂飙突进,不少学者意识到民俗文化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昨天与会的专家都呼吁,民俗文化应实现更高阶梯的理性回归。

  记者 章萍

  小朋友不会方言就像丢了根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至唐代成为全国性节日。当时的中秋夜,人们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设香案摆祭品,西瓜与月饼必不可少,全家围坐一起共享天伦之乐。但是现在,几千年前的民俗传承至今,似乎只剩下月饼。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有些遗憾地说:“最让人失望的是,中秋节衍生出了泛滥的送礼文化,好多人现在都害怕过中秋节。不仅是中秋,中国人的春节、端午也在淡化,而圣诞节、情人节的气氛倒是越来越浓,这到底是为什么?”

  “每个国家都有民俗,历史都在民俗里,如果丢了民俗,那怎么去了解历史呢?”所以,他认为当下重拾民俗非常重要。

  “做城里人、做文化人,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的根也不能忘记。”田园教育倡导者李庆明说,“打个比方,我发现现在很多小朋友不会讲土话,只会说普通话和英语。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样子没有关系,我反倒觉得会方言要比会普通话重要,因为这是根,我们要做有根的文化人。”

  民俗应该离商业远一些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民俗文化逐渐“迷失”呢?

  李庆明说,“现在我们的教材都是重科技、理性,而忽视了文科,长久导致了‘重理轻文’的怪象。曾有人把课本里将民俗的文章都圈起来,最后发现寥寥。现在大家都在说海洋文化,但是事实上课本里关于海洋文化的东西也是寥寥。”

  梅子涵则认为,“现代生活太过商业,商家常常只将传统节日的外在形式简单剥离,而现在的小年轻,又从小接受这些环境的熏陶,从而导致了‘有节日无文化’的现状。”

  目前的状况,应该怎么办?李庆明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一点一点去渗透,就像我们学校,刚刚组了一个民俗体育运动会,搞了一些民俗展,通过一些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叶舒宪认为,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从小朋友做起。“当下中小学的民俗文化教育远远不够,如何引导孩子了解民俗文化,是目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但民俗文化要进课堂,其实也是一个难题,单单师资,就很难跨越,所以还是有一定困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