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艺术家张建国谈《安国夫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2014年06月09日 13:37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参与互动(0)

  ■中国国家京剧院新编爱国题材历史剧《安国夫人》日前在梅兰芳大剧院上演。该剧由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董圆圆和张建国领衔主演,讲述的是南宋大将军韩世忠之妻梁红玉精忠报国、勇退敌兵的故事。日前本报就该剧的创作及京剧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专访了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

  《安国夫人》抒发爱国主义情怀

  问:张委员,您好。您作为国家京剧院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的主演之一,能谈谈为什么要排演这样一部戏吗?为什么要着眼于梁红玉这个人物?

  答:梁红玉是宋代著名巾帼英雄,在中国京剧历史上,“梅”、“尚”两派几乎在同一时期都选择过以梁红玉为题材来演出。梅兰芳的演出本名为《战金山》,又名《娘子军》、《黄天荡》。那是1932年,时值抗日战争时期,为宣传抗战思想而集体创作改编的,当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民族士气的作用。后来欧阳予倩又据此戏改编成《梁红玉》,从此成为“梅派”的代表作之一。上世纪30年代,尚小云也对《战金山》进行了改编,从《玉玲珑》起,到《战金山》结束,更名为《梁夫人》。1950年前后再次加工,更名为《梁红玉》。因此《梁红玉》也是“尚派”的代表作之一。

  “梅”、“尚”两派同时改编此剧,可见这个题材是多么受欢迎。我们所熟知的巾帼英雄有花木兰、穆桂英等,在中国历史上,对国家兴衰起到关键作用的巾帼英雄不多见,梁红玉就是其中之一,她是个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是巾帼英雄的典型。我们重编这部戏,是希望做一次富有时代意义的重新解读———颂扬梁红玉的爱国精神,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揭示她作为女性、“红妆”的更为人性的一面,以表达当今京剧人对于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一永恒主题的敬仰。

  问:与此前“梅”“程”两派的梁红玉相比,此次的《安国夫人》有何不同?你们是根据怎样的原则进行新编的?是否参考了文献史料?

  答:“梅”、“尚”两派主要情节在“擂鼓战金山”部分,《安国夫人》将梁红玉与韩世忠夫妻如何足智多谋、精忠救国的故事加以丰富,使情节、人物变得更加饱满。像我所饰演的朱胜非这个角色,他这位宰相,就是以前戏里所没有的,目的也是为了烘托梁红玉身处内忧外患、扶大厦于将倾的护国夫人形象。创作有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之分,但是我们本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理念,把主要情节的设计放在梁红玉“平叛”和“抗金”两大事件上。其中,还设计了一场梁红玉被乱臣贼子围困府中,为城中百姓免遭涂炭,她毅然舍子出城、星夜千里与韩世忠定下诱敌之策,一举平叛的情节。这些都是该剧不同于以往同类题材剧本的地方。

  这部戏的创作,据我所知,编剧主要参考了《宋史》、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和袁腾飞《两宋风云》等著作。

  问:“梅”、“尚”的“擂鼓战金山”,一直是最为吸引观众的部分。《安国夫人》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

  答:“战金山”这一情节,编剧设计了“议兵”“观图”“决策”“布阵”“壮别”“水战”等全新的戏剧结构和技术技巧,这一段不仅仅是主演“擂鼓”等技艺的展现,还大量地加进其他演员的做、打设计,可以说是全剧最为集中地展现了唱、念、做、舞、打部分,更符合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

  问:《安国夫人》是文武戏,要求主角文武兼备。剧中既有大段的西皮导板、原版,二黄慢板等考验主角的文戏功夫,同时又有“开打”、“耍下场”中的翻身、掏翎以及擂鼓等武戏功夫。您如何评价《安国夫人》在这方面的表演?

  答:梁红玉这个人物文武双全,主演董圆圆文武功底都很好。在此之前,国家京剧院为董圆圆打造过一台《韩玉娘》,《韩玉娘》主要展现了她的文戏功底,演出效果很好。这部戏由她来演,将梁红玉的巾帼形象塑造得更为突出了。

  问:您觉得作为新编历史剧,《安国夫人》是否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答:我觉得故事可以更曲折一些,人物可以更细腻一些。比如剧中叛乱和平复叛乱的情节显得简单仓促了;梁红玉舍子救国的情节也可以再戏剧化一点,如将其子作为永久人质等,可以将该剧处理得更震撼人心。另外,对于梁红玉的人物性格处理,要再人性化一些,而不是更英雄化。写母子之情,要把她当平常人来写,这样的人物塑造才会更加真实。

  新剧对流派和程式的创新

  问:您在这部戏里饰演丞相朱胜非,听说您每次上场,唱念做打都有细微变化。对这个角色的再创作您是怎样思考的?您的表演还融合了哪些流派的特点?

  答:塑造人物,最重要的是你演得像不像。我们是利用程式、借鉴流派来塑造人物,而不是照搬流派。这个利用和借鉴,就是在“消化”之后再创造出来的。塑造一个新的人物形象,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你演的是过去的某个角色。你听《大漠苏武》,去找痕迹,像哪个流派?可能都“像”,但是又不能真的“像”。

  问:您的“像”与“不像”听起来很微妙,您说的是流派传承的问题吧?

  答:流派传承,是一个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京剧艺术靠流派传承,学习流派这是必需的。这就像学写字,你是学二王,是学颜真卿还是柳公权?因为他们之间有细微的差别。但是一个流派学习到一定程度时,你还要去学其他流派的优长。因为一个流派毕竟是单一的,只有把其他流派的优长借鉴过来,你的艺术才能更加丰富。历史上四大徽班进京后,就是不断地从其他地方戏中去汲取营养,最后才成了今天的京剧。同时,我们心里也要清楚,流派的很多特点是因为缺点而形成的,连毛病都学,那是要不得的,要能分辨好与坏。

  问:您是奚派传人,奚啸伯先生也是吸收了很多流派的特点,才形成了奚派后来的风格。

  答:对。奚先生最初学的是言菊朋,也就是谭派。因为那时候言先生还没有形成言派,言学的是谭派,就是我们说的“老谭”。后来奚先生得到了余叔岩先生的青睐,当时奚先生得个外号叫“小小余叔岩”,所以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评价奚先生的唱腔,就叫“言腔余唱”。奚先生在丰富自己的过程中,又学习了马连良,甚至还借鉴了四大名旦中程派的艺术风格,这样才形成了奚派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

  问:您个人是如何传承奚派艺术的?

  答:我个人传承奚派,那是要让观众一听,就明白这是学到了奚派的精髓,学得精道、地道、神似。但是我也有个人爱好,其他的流派我也喜欢。所以我还学习了余派,后来又学谭、杨、马。在表演上,我学习马连良的潇洒飘逸;在塑造人物上,我还学习了周信芳的真实,他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宣泄。所以,我后来饰演的角色,你很难说那究竟是谁的戏,只能说借鉴了哪一派的艺术风格。我在这出戏里演丞相朱胜非,这个丞相,他不是《龙凤呈祥》的乔国老,也不是《杨门女将》里的寇准。可能扮相差不多,但是从形体到内在,都是有区别的。这个丞相,他主动让贤,提携爱国志士,你要琢磨这个人物的特点,有一个人物形象从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塑造出来的人物才会有变化,才会深刻。

  问:谈谈奚先生是如何看待京剧的传承与创新的?

  答:奚先生是个有文化的人,他出生于一个满族正白旗家庭。但他和别的演员不同的是,他没有入过科班。奚先生写得一手好字,读四书五经。所以后来他所演的戏当中,常常自己改戏词。他演《范进中举》,那出戏是汪曾祺先生写的,写得好。范进中举后惊疯的一段戏文,有一句是“小河流水清悠悠”,作者想表现的是范进回忆儿时在乡下种地的情景,词很美,唱腔很好听,观众也很喜欢。但是奚先生自己琢磨,这句唱词和故事瓜葛不大,他就给欧阳中石先生写信,说,你怎么看?欧阳中石先生一看这句词,说,我觉得范进疯了之后,说的应该是疯疯癫癫的内容,是他一心所要追求的内容。那么就改。于是才有了后来的“琼林宴饮罢了恩赐御酒”,写疯了的范进幻想着怎么陪着皇上在一起玩儿。经过不断修改完善的《范进中举》,成了奚啸伯的代表作之一。

  我学奚派,继承的也是奚先生的这种精神。比如《洪羊洞》中二黄“快三眼”有一句唱词“为此事终日里忧成疾病”,没有“忧成疾病”这个成词啊,我就把它改成“忧思成病”!

  问:是不是说,流派也好,程式也好,老的东西不是不能动的,关键要看怎么动?

  答:最好的艺术形象给你的感觉就是美和真,有了这两点,那就对了。程式如何利用?要用活了!程式的最高境界,是运用在其中,而看不出痕迹。程式是什么?每个人的生活当中都有程式,你出门抬手看太阳,下雨刮风要打伞,这都是程式。但在舞台上,必须将生活中的程式艺术化、舞台化、戏剧化,使之达到美、纯、真的艺术境界。在不断的舞台实践中逐渐提炼,再把艺术生活化,而后返璞归真。杨雪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