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刘醒龙推新书"蟠虺" 被赞中国版"达芬奇密码"(图)

2014年06月11日 11:26 来源:武汉晨报 参与互动(0)

蟠虺(huǐ)

  蟠虺纹,又称“蛇纹”,以蟠曲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曾侯乙尊盘

  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最精美的青铜器件,1978年在湖北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

  刘醒龙说《蟠虺》。记者肖僖 摄

  记者鲁艳红

  著名作家、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刘醒龙的最新力作《蟠虺》近日由上海文艺出版社重磅推出。小说围绕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精心设置了一系列悬念,层层推进,因此昨日的新书发布地点别出心裁地选择了湖北省博物馆。

  小说叙述了一个曲折神秘的故事。青铜器学界的泰斗曾本之在一个黄昏突然收到了20年前跳楼自尽的同事郝嘉写给他的一封神秘的甲骨文信,勾起了楚学院两段至今没有答案的无头公案——20年前的楚学院副院长郝嘉为什么突然跳楼自尽?10年后前途无量的青年教授郝文章又为什么莫名地被捕入狱?真相在时间的磨洗中慢慢浮出水面,直指一件春秋战国时代精美绝伦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从这件青铜重器出土之日起,人性中所有的欲望都被激发到极点,原本庄严恢弘的远古礼器成为欲望逐猎的蝇聚之地。而要擦拭尽这美丽文物上沾染的肮脏血污,要付出的岂止是生命和鲜血的代价。

  《蟠虺》完成后,现任《人民文学》杂志主编的施战军评价它“是今年的一部重头作品”,“写了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学术、人格的困惑,深藏现代世风间的撕扯。还触及从传统文化过来的中国人在面对现代世界,如何才能守住内心底线的思考。写得非常饱满和有力量。”而评论界认为这部大气之作堪称中国版的《达·芬奇密码》。

  晨报对话刘醒龙:没有挑战的阅读是伪阅读

  记者:与你之前几部长篇相比较,最具有阅读挑战的还是《蟠虺》。你有没有考虑过这种设置可能会将很多老读者拒之门外?

  刘醒龙:《蟠虺》是迄今为止在我的写作历程中,最具写作愉悦感的一部。当然,阅读这样的作品是有挑战性的,之前对青铜重器缺少基本了解的人更是如此。想一想,日常阅读中,哪一部、哪一篇没有对读者产生过这样那样的挑战?没有挑战的阅读是伪阅读,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我相信喜欢我的作品的读者会更喜欢《蟠虺》,至少他们能从这部作品中发现,那个叫刘醒龙的家伙,还能写出令人觉得耳目一新的东西,而不是拾自己牙慧,没完没了地重复可怜的三板斧。

  记者:作品的主题宏大,对楚文化的神秘和庄严,对出土文物的真伪之辨,承载着大历史宏阔宽悯的气量,所有这些,驾驭起来顺利吗?

  刘醒龙:《蟠虺》的写作初衷有很多种,最重要的还是曾侯乙尊盘对我的魅力吸引。2003年夏天之前,我与太多的人一样,理所当然地将声名显赫的曾侯乙编钟当成文化崇拜。那年夏天,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心里有了某种类似小说元素的灵感,之后就一直将曾侯乙尊盘藏在心头。最终促成《蟠虺》的,是近几年伪文化盛行而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当今时代,势利者与有势力者同流合污,以文化的名义集合到一起,将个人私利最大化,而在文化安全的背后还隐藏着国家安全的极大问题。

  记者:这本书你创作了多长时间,为什么会起名《蟠虺》,也许很多读者不能马上念出这个书名?

  刘醒龙:从2013年春节之后开始,前后花费十几个月。与我的其他作品的名字改来改去不一样,《蟠虺》是从一开始就定下来的。因为这两个字不好认,女儿就读的学校组队参加汉字听写大会,老师号召全校学生多找一些“变态”的字词刁难一下集训队的学生。女儿就将这两个“变态”的字词报到学校去。而且我还没有碰到过不翻字典就能认出来的成年人。在流行语横行的当下,老祖宗留下的看家本领,还是需要我们不时地重温一番。尽管还可以构思一些更加通俗惊怵的小说名,那却不在我的选项中。毕竟这两个字是青铜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图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