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早期中共活动旧址杨家祠年久失修 乱搭建严重(图)

2014年06月12日 07:58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抬头仍可见杨家祠的瓦面屋顶。

  杨家祠内,在这里住的人架起几条竹竿,上面晾着衣服。

  杨家祠的原大门已被加建的小屋挡住,铁闸处就是现在的入口。

  党史老专家痛心呼吁恢复原貌,还它市文物保护单位待遇

  文、图/记者林洪浩

  近日,一位党史老专家致电本报记者,称广州早期中共党组织活动的旧址杨家祠除了墙上挂着一张文物单位的牌匾外,年久失修残破不堪,祠堂早已面目全非。日前记者陪同老专家前往实地采访,发现杨家祠内乱搭建、改建严重,如果不仔细观察都辨认不出祠堂的轮廓。老专家呼吁有关方面给予关注,让杨家祠尽快恢复原貌。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谢燕章,退休前是广东历史革命博物馆的一名党史研究专家。

  产生华南第一位

  马克思主义宣传者

  近日,住在越华路54号的谢燕章老师致电记者称,由于腿脚不方便,这几年她已经很少外出,但心里却一直记挂着与她的住所同在一条街的杨家祠。“上世纪50年代后期,我调入广东历史革命博物馆工作,组织交代了我做几项课题的研究,杨家祠的来由便是其中之一,由于中间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足足跨越了30年左右,在走访了多名革命前辈及其后人,才将课题完成。”

  谢燕章说,杨家祠之所以如此值得纪念,除了因为它是宋代杨家将后裔迁至岭南后在广州所建的杨氏子弟到省城考取科举的书房和试馆外,更为重要的是,华南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宣传者杨匏安就是从这里产生,而且在杨匏安入党后,他的住所杨家祠就成了党的活动据点,党早期的许多会议都是在杨家祠召开,而食宿则由杨匏安提供,中共早期许多党内的重要人物都在杨家祠留下过活动的记载。“可是杨家祠如今不仅甚少被关注,祠堂的前后左右的空地已经全部被楼房包围,更让人心痛的是,祠堂被某些单位用来安置职工住宿所用,里面已经不复原貌。”

  曾为职工安置宿舍

  有人一住就十几年

  谢燕章所说的杨家祠就坐落在越华路116号省轻工业厅大院内。昨日记者陪同谢老师走进大院,就在离大院门口不远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杨家祠。要不是墙壁上挂着一“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杨家祠”牌匾以及牌匾上一段简介,很难让人相信这就是早期广东中共革命活动的旧址之一。

  在谢燕章的指引下,记者抬头望向屋顶,找到了祠堂的瓦面屋顶,然后从门口紧锁的大铁门向里望去,才找到祠堂原来的大门所在,“你看,那里是大门两边的石柱,当年的趟栊门早不见了,整个祠堂被加建搭建,面目全非。”

  谢燕章在铁门外呼喊了好一会儿,一对夫妇带着一小男孩从祠堂的屋子里走了出来。大叔称他姓梅,以前是原省机械厅的司机,当年结婚晚没赶上分房,单位解散后,他们夫妇便被安置到杨家祠住,一住就是十几年。梅先生打开铁门,引领我们入内,“祠堂大门加建的这座小屋是厨房,我们搬进来前就已经有了,我们就住在祠堂的西边厢,16平方米的房子,隔成两屋,上面阁楼睡觉,下面是会客厅,每月向单位交200多元的租金。这些年申请廉租房不成功,有好地方住,谁想住这里呢?”

  记者看到,除了梅先生所住的西边厢外,在祠堂的中间还直接搭建了一座砖房,“以前祠堂内就我们一家人住,这几年单位在里面加建了房子后,就将保安安排到这里住。”抬头向上望,还是可以看到祠堂的大梁与瓦面屋顶,梅说下雨的时候会漏水。

  在祠堂的东厢,有一条被木板封住的木楼梯,楼梯通上去的二楼一座木阁楼,据谢燕章说这是当年杨匏安的住所,虽然没有被占用,但为了省事有关单位干脆将其封住。

  专家呼唤文物保护待遇

  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

  “就算不说杨家祠辉煌的革命历史,单从它是一座祠堂而言,杨家祠都没有享受到文物保护单位应有的待遇。”谢燕章说。

  在杨家祠外墙上挂着的牌匾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简介:“杨家祠又名‘泗儒书室’,原为香山县南屏北山杨氏家庭在广州设立的宗族祠,也是杨氏子弟在广州读书的寓所。1918年,杨匏安举家迁至广州,住进杨家祠,开始宣传唯物论和社会主义理论。1921年,杨匏安加入中国共产党,杨家祠成为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活动场所。”牌匾是2010年由广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所立。

  谢燕章呼吁,广州作为中国近代革命策源地,杨家祠是一处重要的见证地,应该让其恢复原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之一,给予它应有的文物保护待遇。

  杨家祠的历史:

  “训练班”培养基层宣传干部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后,杨家祠办起了“注音字母训练班”,培养从事基层宣传工作的干部。杨匏安、杨章甫、谭平山、谭植棠都当起了教员。虽然他们教的是注音字母,但注音的内容却是进步的文章、书刊。他们还教唱《国际歌》,利用讲课、唱歌来进行革命宣传。因此,杨家祠开办的注音字母训练班,便形成了掩护共产党组织活动的一面招牌。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