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本纸媒为何长盛不衰?有难以撼动的良好口碑

2014年06月14日 15:01 来源:羊城晚报 参与互动(0)

  东京市民正在购买报纸

  □《日本新华侨报》总编辑 蒋丰

  传统媒体还有明天吗?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依托互联网的新媒体在全球快速崛起,传统媒体拥有的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媒体能否继续生存下去提出了质疑。

  在美国,2008年,《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久负盛名的报纸先后申请破产保护;2009年,伴随几代人成长的畅销杂志《读者文摘》轰然倒下;2013年年初,创刊80年的美国主流新闻杂志《新闻周刊》纸质版停止发行;同年11月,创刊于1877年的美国三大报之一《华盛顿邮报》被亚马逊网站创始人贝索斯收购。

  美国如此,欧洲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的传统媒体人,也在认真思索。“生存,还是死亡?”哈姆雷特之问,竟成了全世界媒体人共同的问题。但是,寒风萧杀之中,依然盛开着一朵夺目“奇葩”——日本的传统媒体。

  1 长期强势发展的纸质媒体

  报纸是传统媒体的代表,日本被称为“报业王国”,在全球发行量十大报纸排行榜上占据了半壁江山。世界新闻协会于2012年4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发行量最大的10份报纸中有5份在日本:第一位的《读卖新闻》(1000万份)、第二位的《朝日新闻》(750万份)、第四位的《每日新闻》(350万份)、第六位的《日本经济新闻》(300万份)、第九位的《中日新闻》(280万份)。

  在欧美各国新媒体反逼传统媒体全面转换经营模式之时,日本的街头巷尾和公车地铁中,拿着报纸杂志阅读的人仍然比比皆是。一片“狼来了”的惊恐声中,日本的传统媒体好像穿上了盔甲。

  其实,日本虽然报纸发行量巨大,但近年来也渐显颓势。日本新闻协会的统计显示:从2004年开始,日本的报纸发行量逐年减少,2004年为5302.2万份,2011年为4834.5万份,2012年为4777.8万份,2013年为4699.9万份,以每年约百万份的速度递减。

  日本新闻广告收入也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据日本最大广告商电通公司统计,2005年,日本报纸类广告总收入为10377亿日元(1日元约合0.06元人民币),到2011年已降至5990亿日元。

  但是,传统纸质媒体依靠长期强势发展,已经建立起了难以撼动的良好口碑。据日本新闻协会2013年的统计,每1000名日本人的报纸拥有率是469份,每个家庭拥有0.86份报纸。如此巨大的读报需求,让网络等新媒体很难在短时间内取而代之。

  那么,日本传统媒体为何能具备如此强大的抗击打能力?在笔者看来,报刊文化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最细微之处,是日本媒体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基。

  2 报刊文化的“人情义理”

  日本人经常很自豪地说:“我们国家没有一个文盲,人人爱读书看报。”事实的确如此,日本的教育程度与国民素质能够领先世界,与民众喜欢读书看报是分不开的。

  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日本传统媒体既是推动者,也是获益者。日本的报刊培养读者是从小孩到老人、从城市到农村,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日本的小学和中学大多专门配备有新闻教育辅导员,从小就对学生实行媒介启蒙教育,并指导学生自己办刊办报,学生入学后就与报刊结下了不解之缘。

  令笔者感触很深的一件事情是:日本每一家大报,每个星期都会出现“儿童专页”,主流杂志也会连载面对孩子的漫画。《产经新闻》的“读者之声”专栏,每周都会发表中小学生的文章。一个家庭的两代人共读一份报刊,这种方式非常温馨,也更容易让孩子们在父母的带动下,养成阅读习惯。

  “送报人”这个群体也很值得一说。二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城市生活中,“送报人”占据着重要位置。很多从农村进城寻求更高教育的年轻人,靠当“送报人”挣学费,完成学业后在城市里落地生根。这种特殊的经历,是报刊在50岁以上日本人,特别是那些年轻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群当中,仍然非常流行的原因之一。报刊对于他们来说,承载着一份珍贵的青春记忆。

  日本报刊发行员不仅是送报刊那么简单。他们还为当地社区提供了各种服务,甚至填补了政府职能的空白。比如,在日本人口稀少的农村,老龄化很严重。发行商会为老人提供租借轮椅的服务,或者定期走访独自生活的老人,看一看老人的生活状态,察看一下老人是否还健在,并送上一些生活用品。

  报刊文化之中融入了日本社会最注重的“人情、义理”,他们的举动赢得了民众尊重,也为媒体赢得了读者。

  3 两万发行站遍布每个角落

  “日本报刊业依赖强大的发行系统,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报刊送到订户手中,这与其它国家的报摊零售模式很不相同。”日本明治大学新闻学讲师松志浩认为,特殊的发行模式,是日本传统媒体能够抵挡住冲击的重要原因。

  日本报刊95%以上的发行靠订阅,全国有将近两万个地方发行站,触角遍及社会每一个角落。在东京,大部分发行站都会与某一家报纸签订单独的合同,并与报纸的销售部门通力合作,尽量保证快速地将报纸送到各家各户。而东京以外的地方,一个发行站有可能会代卖两家报纸。杂志则在用户订阅的同时,与各地便利店形成了长期合作关系,发行后会以最快速度出现在便利店的显眼位置。

  日本朝日新闻社社长秋山耿太郎接受采访时说:“从北海道最北面的稚内,到九州南方的小岛,我们拥有超过2600个配销点,雇有大约7万员工。具有这样的经营规模,我认为报纸发行量不会轻易下降。”

  发行站的人员工作非常辛苦,既要拓展订户,又要尽力维护原有的订户。发行员在配发报纸之前,往往会向报纸里面插入折叠广告,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日本的一位家庭主妇皆川美希告诉笔者,有时候推销员上门推销,游说订阅一份报纸,并赠送洗衣粉;3个月之后订报到期,他们会再次上门,劝说续订,这次会有食用油等价值更高的赠品。发行量第一的《读卖新闻》有自己的棒球队,送报员还会给订户免费的棒球票。

  4 好内容和付费的网络阅读

  面对新媒体的压力,掌握充分资源的日本传统媒体也开始主动迎战,实现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通信行业的全面互动。

  日本将新闻分成一流新闻、二流新闻和三流新闻。一流新闻是一些及时的时政新闻,如果想在网上看,要么成为网络会员,要么就只能看一个大概,想要看全,就要交费。二流新闻一般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往往不需要收费。这种将新闻分类并部分收费的方式,既维持了网络读者群,也促进了报刊订阅。

  朝日新闻社的转型之路,是新时代日本传统媒体突围的一个缩影。1995年,朝日新闻社开设了自己的新闻门户网站,成为世界最早的大型新闻网站之一。现在,由朝日新闻社发展而来的媒体集团麾下有《朝日新闻》、朝日新闻网、朝日电视台、朝日广播电台等媒体。遇到重大事件,网络、电视、广播和报纸互动的全方位报道已成为常态。

  与商业门户网站有所不同,朝日新闻网站的盈利不仅依靠广告,还靠各种收费服务。由于依托有130多年历史的朝日新闻社,它拥有其它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巨大文献库,这就为它提供个性化新闻定制、历史文献查阅等服务创造了条件。从朝日新闻网的数据库中调取一条有文献价值的报道需要105日元。

  有了好的内容作保障后,朝日新闻社开始试水收费的电子版报纸。该社于2011年5月推出收费的“电子版朝日新闻”,可随时阅读所有内容。非《朝日新闻》报纸订户,如果想订阅电子版,费用为每月3800日元。而订阅了报纸的用户,每月只要外加1000日元即可。

  5 保持发展传统媒体的优势

  同时,原有的免费新闻网站仍然保留。当然,免费公开的只是新闻的一部分,如要阅读全文也需要花钱订阅。朝日新闻社还与其它新媒体展开合作,担任内容提供商,赚取服务费。如今,在日本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朝日新闻社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

  有人曾担心朝日新闻社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会影响其报纸的发行,广告收入减少,进而陷入财政危机。但事实上,这种糟糕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对大部分日本报纸而言,订阅收入在营业额中的比例一般都超过50%,这部分收入的稳定,对报社非常重要。虽然纸质报纸的发行有所下滑,但在增加了电子发行之后,报纸的订阅总收入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广告方面的损失则由网络的收费服务补偿。

  另外,随着平台的逐渐壮大,新媒体领域投放的广告也随之增加。所以,近10年来,虽然《朝日新闻》的报纸广告减少了约27%,但朝日新闻社的整体营业额基本持平,成为日本转型最成功的传统媒体之一。

  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信息传递更加迅捷,但也会让信息碎片化,而且信息源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让受众往往难以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貌。而传统媒体能对事件进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度的报道与分析。正如日本一家电子公司的职员小野智美所说:“我会看手机上的信息,但不会放弃读报纸。因为越是在信息迅捷的时代,人们越是需要深度阅读,需要留给自己更多思考的时间。”这种需求不会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减少,反而会增加。

  传统媒体如果能利用已有优势,不断拓展平台,充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深度需求,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好比很多人都会做菜,但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厨师。时代发展的滚滚大潮中,传统媒体只要找准定位,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会活出另一种精彩。

【编辑:刘欢】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