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电视文化“泛娱乐化”需坚守底线

2014年06月16日 14:21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文化娱乐的本质应是在艺术的愉悦感受中,能够潜移默化提升文化审美的品位,丰盈内心世界,进而涵濡引领大家对真善美的精神追求。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荧屏有些娱乐节目却偏离了主题,明显变了味道,很多观众大呼倒胃口。那么,电视文化娱乐都出现了哪些离谱的味道?

  

  首先是“丑”味儿,出尽洋相,丑态百出。为了体现娱乐节目“接地气”精神,争相让草根明星占据荧屏的重要位置。突出民众口味,体现雅俗共赏,这种节目制作的主导思想是正确的,但是,眼下却出现走向事物另一面的倾向,“草根文化”衍生出许多无聊的“娱乐垃圾”。充满乡村气息的艺术表演越来越少,以“土”为荣、以“粗”取乐、丑态百出的娱乐游戏遍布荧屏,这已经远离了地气,丢掉了艺术。

  

  其二是“苦”味儿,渲染痛苦,煽卖苦情。近年来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然而,为数不少的选手在展示才艺的同时,推出自己或者家庭成员“丧夫、丧妇、换肾、白血病、车祸、残疾”等苦情故事,选秀节目变成了“比惨大赛”。把家庭痛苦再次包装放大,以至于成为一种“强行夺泪”的表演模式。

  险

  再者是“险”味儿,刀山火海,惊险刺激。挑战闯关类节目当下风头正劲,展示技能挑战闯关,本身无可厚非,可如果以残忍刺激为噱头,刻意突出惊险极限,则让娱乐变了味道。甲选手穿越熊熊燃烧的火圈,乙选手挥舞寒光逼人的刀剑。某档节目舞台上,面对木板前站立的观众,三米开外的飞刀表演者将匕首飞向观众脸部周围的“绝活”,背景音乐更是“死死”抓住你的心脏,让观众心惊肉跳。

  

  最后是“俗”味儿,低俗泛滥,俗不可耐。荧屏文化的低俗风不是新话题,越来越多的相亲访谈、情感热线、明星话题之类的专题节目,为了迎合部分观众的“重口味”,大打性感、隐私和拜金牌,以博人眼球。一些格调媚俗、语言低俗、动作粗俗的节目,花样翻新旨在赢取暂时的收视率。

  荧屏弥散的“泛娱乐化”,虽然缘由复杂,但从制作思想的深层面分析,其根源是在哲学思维上出了毛病。首先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单向思维。从过去文艺从属于政治,走向文艺遵从于经济,以利润价值取代审美价值的另一极端。其次是对于观赏性认识的片面化。思想与艺术乃文化自身的精神品质和美学品格,是不容削减的客观恒量,是文化价值的基石和上游。如今荧屏娱乐打破了“恒量”,弱化了“基石”,单向突出属于观众接受效应的观赏性,由此便产生辩证关系的因果矛盾。

  其实,当前并不是文化要不要娱乐的问题,而是文化应当如何娱乐。把什么都拿来娱乐,混淆了文化与娱乐的哲理关系,使娱乐本身的含义渐行渐远,逐渐演化为一种低俗和庸俗。我们既要强调艺术审美的价值,倡导文化的科学发展,绝非把艺术局限于阳春白雪之中,恰恰相反,其根本目的是文化娱乐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电视文化的受众面广,娱乐节目的影响力大,这就更需要坚持追求精神品质的境界,坚守文化娱乐的底线,切实剥离那些滥俗的东西。摈弃浮躁跟风心态,驱散荧屏文化中的“雾霾”,给予观众艺术的熏陶、精神的向往和人文的慰藉,多为社会注入向上的感染力。艺术产品用什么力量培育文化植被、建设文化生态、满足广大观众的精神诉求,已成为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重要命题。 韩雪梅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