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八旬老人64年义务打理廖仲恺墓园 因敬仰先烈(图)

2014年06月17日 09:50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杨畅从23岁开始打理廖仲恺墓园,64年来从未间断。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 摄

  一甲子的守护,是杨畅老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尊重与敬仰。1950年,时年23岁的杨畅开始义务打理廖仲恺墓园,64年来,从未间断。今年,年近九旬的杨畅被评为2014年度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奖。

  16日上午,记者在仲恺区幸福村见到杨畅。老人身材瘦小,衣着朴素,戴着草帽,脚上皮鞋鞋底磨损严重。杨畅已基本失聪,但眼睛明亮,思维清楚,平时儿孙辈要与他对话就用纸笔提问;身体也还硬朗,一个人可以完成墓园的基本维护工作。

  敬仰先烈义务打理墓园

  1925年,廖仲恺遇刺身亡,葬于广州。1935年,国民政府将其迁葬于南京中山陵侧。同年,为了让廖仲恺魂归故里,国民政府在其故乡惠州陈江幸福村建造了一座衣冠冢,竖起了纪念碑。纪念碑坐北朝南,墓碑高3.3米,宽3.39米,顶端是国民党青天白日党徽,中间的碑文讲述了廖仲恺生平及事迹,整个墓园占地约500平方米。

  1950年,时年23岁的杨畅参加土改,被选为村干部,开始打理纪念碑。1957年,杨畅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历史有更多了解,更坚定了他守护纪念碑的信念。“廖仲恺是革命先烈,他是跟随孙中山的大人物,是为中国作出过贡献的人,他的纪念碑当然要好好爱护和打理。”基于这种朴素的敬仰之情,杨畅开始了60多年漫长的守护。

  期间,廖仲恺纪念碑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所幸未遭破坏,保存完整。上世纪90年代,政府对墓园进行整修,增加了围墙和铁门,并在纪念碑前左右各种植了3株柏树。纪念碑后的土坡上也种上了相思树。如今,纪念碑掩映在郁郁苍苍的绿树之间,安宁而庄严。

  三代相承守护英灵

  64年来,杨畅每天都到墓园去看一看。落叶多了,清扫落叶;杂草长了,拔除杂草;大雨过后,要夯实墓碑后小土坡的泥土,清理墓园周边排水沟。随着时间的流逝,打理墓园成为杨家祖孙三代的共同活动。

  杨玉青是杨畅的小儿子,一直与父亲住在一起。在杨玉青小的时候,父亲在擦拭墓碑碑文时,他就和小伙伴们在墓碑周边捉迷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墓碑前的水泥地小广场成为村民的晒谷坪。农忙过后,杨畅将小广场打扫干净。杨玉青的儿子杨卓基小时候也常跟着爷爷到墓园去打扫。“我们家就在纪念碑旁边,距离不过50米。每天走过来看一看,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杨玉青说。

  去年,政府在墓园周边修了排水沟,还在墓碑后面的小土坡上砌上了挡泥墙。现在,维护墓园更加便利,墓园也更加干净整齐。杨畅只需要打扫落叶、拔除杂草。“父亲的身体还比较硬朗,一个人可以应付。如果他身体不舒服,我们就帮忙。守护墓园是他的一个寄托,我们一家人都支持。”杨玉青说。杨畅的大儿子现在是幸福村的村长,维护仲恺纪念碑已经被这个家庭默认为自己的责任。

  首次获奖感觉“很光荣”

  广东文化遗产保护突出贡献人物奖由广东文物保护基金会颁发,旨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表彰民间文化保护行动者。杨畅是今年惠州唯一获奖人士。老人十分看重这一荣誉,他小心翼翼拿着证书,用骨节分明的手指指着证书上的印章,笑称“很光荣、很高兴”。

  据杨玉青介绍,这是父亲守护仲恺纪念碑几十年来获得的首个证书,是对他过去付出的肯定,“我们希望他一直保持这样快乐的心境”。

  南方日报记者 钱小敏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