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教授张三夕:国学经典中人生修养准则超越时空

2014年06月17日 10:58 来源:贵阳日报 参与互动(0)

  张三夕,1953年9月生于武汉,文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社会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史学、古典文献学、文化传播学,出版著作有《通往历史的个人道路》、《批判史学的批判》等。

  6月14日,华中师范大学张三夕教授做客贵阳国学大讲堂,开讲《国学经典与人生修养》。张教授说,我们说的人生修养就相当于古人说的“修己”。那当代人的人生修养从何而来?他认为主要有五种途径,“具体说就是: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生活经验、艺术熏陶与经典阅读(读书反省)。”

  在讲座中,张教授主要从“阅读国学经典”的角度切入,介绍古人修身的理念和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社会现实的“乱象”呼唤人生修养教育

  张教授说,中国古人在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历史文化资源。从私塾到书院,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背诵经典,受到以儒家伦理价值为核心的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从而达到培养知书达礼的谦谦君子或儒雅君子的教育目的。

  “自上个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开展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在引入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同时,也逐步放弃了在人生修养方面的历史文化传统。”让张教授忧心的是“旧的已破,新的未立”,“改革开放以来的应试教育的强化,忽视了人生修养教育;再加上市场经济负面作用下的拜金主义的泛滥,学生受到社会弥漫的急功近利的物欲风气的腐蚀。”

  在他看来,这些给我们带来的现实后果,就是培养的学生均缺乏良好的文明习惯,不仅丢掉了“黎明即起,洒扫庭除”一类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是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等基本的公德修养也难以养成。

  此外,张教授还通过几个案例,分析了人生修养教育缺失所导致的种种社会“乱象”。

  张教授总结说,社会现实的“乱象”凸显人生修养的重要性、急迫性,而克服这些“乱象”并加强人生修养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努力,其中值得我们坚持的一条路径就是在中国传统中寻找经验和资源。

  国学经典中的人生修养准则超越时空

  中国传统文化把人生划分为身内与身外两大部分:修己与治人。按张三夕教授的恩师、著名学者张舜徽先生的说法,就是“修己,身内之事也;治人,身外之事也。致力于身内者,则尚志、敦品、笃学、立事皆属焉;致力于身外者,则治国、安民、建功、成业皆属焉”。

  张教授说,我们现在说的人生修养就相当于古人说的“修己”,它更多的与个人内心世界、心灵空间、品德心性、举止言谈和精神境界相关。“教育史的实践证明,反复阅读和背诵国学经典,是人生修养教育极为重要的一环。”但国学经典很多,哪些经典在培养人生修养方面最为基本呢?

  在张教授看来,今天首要提倡阅读的国学经典包括蒙学经典与儒释道经典两大类别,“前者的代表是《三字经》和《弟子规》,后者的代表性著作有《周易》、《论语》、《孟子》、《老子》等。

  他说,儒家蒙学经典,不仅适合今天各级学生阅读,也适合今天的成年人阅读。一方面因为他们小时候也缺乏儒家蒙学经典的熏陶,需要补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是儒家道德伦理观念最精炼、最通俗、最易记的表达形式,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和行为规范,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人类的普适价值。既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既适合学校,也适合企业。

  此外,包括儒释道在内的国学经典,有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道而行”、“自我反省”、“自我警戒”等人生修养准则,至今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普世价值。“通过连接中国传统文化血脉,有利于我们克服社会现实的种种乱象,解决信仰和价值观问题。”张三夕教授说。

  延伸阅读

  儒家传统蒙学经典最著名的有所谓“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三部蒙学经典偏重识字、历史等知性教育,儒家的人生修养、道德伦理价值教育融汇在知性教育之中。讲座中,张三夕教授着重论述了儒家蒙学经典在今天人生修养教育方面的价值。

  其中,《弟子规》就是儒家针对年轻人提出的人生规范或修养。它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明确表达儒家思想提倡什么,表彰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对年轻人的思想品德、言语行动、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等提出一系列规范要求,其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讲,它首先看重的是家庭内部关系,既有如何处理与上辈(父母)关系的准则,也有如何处理与同辈(兄长)关系的准则;还有如何处理与一般民众关系的准则。其次,它看重的是个人内心的修养,既有如何提高个人道德涵养的准则,也有如何提高个人文化涵养的准则。总的价值目标,就是要解决如何做一个有教养的人的问题。本报记者 郑文丰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