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海南疍家文化日淡 抢救呼声渐高

2014年06月18日 14: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海口6月18日电 题:海南疍家文化日淡 抢救呼声渐高

  中新社记者 王辛莉

  “二人平坐高过天,十女同耕田半边……”今年80岁的梁汉才唱起疍家婚庆咸水歌《夫妻安乐》,投入的神情让闻者动容。今年是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新村港建村110周年,村里以疍家传统习俗纪念从福建、广东摇橹涉水而来的先祖,这让担忧疍家印迹日淡的老人颇感安慰。

  疍民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族群。他们以舟为室、以海为路、以渔为业。疍民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海南等区域。

  日前,记者随三亚疍家文化协会课题组在海南调查疍民生存状态和疍家文化变迁情况,踏访海口、临高、昌江、三亚、陵水、文昌等6个市县14个疍民社区。课题组初步统计海南目前约有4至5万疍民,主要来自广东、福建、广西地区,迁居海南在5至6代之前,最久的约有10代。

  现如今,海南疍民在陆地上都有定居的房屋,但大部分疍民仍以渔业为生。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新村港是海南知名的疍民渔业生产作业区。正值夏季伏季休渔期,港湾内停满了渔船。船东冯安峰5年前筹资数百万元人民币建造了一艘大船,平时以船为家。他说,近年鱼获收购价上升,但渔业资源渐减,雇工难找,人工成本上涨,“做海”不容易。

  今年52岁的周琼勇是较早从事渔业养殖的疍民。上世纪90年代初他掘得第一桶金,将养殖事业扩展到了全岛甚至岛外。走南闯北,让他深感知识的重要。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大学生,其中一个女儿还留学瑞典。目前,他的养殖业遭遇创业以来的第三次低谷,他四处奔波招商引资希望续存产业。

  记者调研发现,海南疍民不再是一个独立族群,有的地区疍民身份认同已开始变得模糊,尤其是转行不再从事渔业的年轻人缺乏身份认同。

  临高县新盈镇昆社村的林忠仁是生产能手,平常多在北部湾捕鱼。他回忆称:“听爷爷说祖上是疍民”。但现今他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普通渔民无异。他的儿子则强调自己不是疍民。

  然而,新盈镇的退休文人傅保志坚称这块土地上多是疍家后人,他晒出数十年前镇上神山庙的对联为证:“流泽宏敷週疍户,芳兰广播遍渔家”。

  三亚曾经是一个小渔村,榆港疍家社区是发韧地。巷口的古井、古树见证了小渔村十多年来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剧变。

  社区负责人郑石喜呼吁适当保留疍家渔村风貌,却被“你们疍家文化在哪里”的质疑击痛。两年前,他向村民征集疍家的生活生产用品,筹建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

  记者在陈列馆看到,从疍家船舶变迁,到传统着装,婚庆习俗等均有涉及。“希望向海内外游客完整展现三亚疍家文化”,郑石喜说。

  海南大学教授、三亚疍家文化协会会长詹长智向陈列馆捐款,“若不加快抢救,再过数十年疍家文化或将消弥”。

  近年,海南各界愈加关注疍家族群。海大教授张朔人研究疍家多年,此次田野调查,穿越在历史典籍和鲜活现实中,他常为现实印证史记而欣喜。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胡亚玲摄录下一首首疍家咸水歌,“有朝一日,疍家后人可从影像里感受族群文化的温度”,她说。

  海南是旅游岛,疍家在海南本土文化旅游中占有一席。未来海南疍民将迎来发展新机遇。(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