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高俅:因蹴鞠获宋徽宗青睐 未镇压过宋江起义军

2014年06月20日 15:33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随着世界杯足球赛激战越来越酣,一个调侃足球的段子也在微信圈里越来越热:“罗纳尔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没缓过来;齐达内退役了,法国足球12年没缓过来;巴乔退役了,意大利足球16年没缓过来;克鲁伊夫退役了,荷兰足球20多年没缓过来;普斯卡什退役了,匈牙利足球30多年没缓过来;高俅退役了,中国足球1000多年没缓过来……”这位高俅是何许人?其乃宋代的一位蹴鞠高手,由于在广为流传的古典名著《水浒传》中,高俅因一脚高超的“鸳鸯拐”而得到大宋皇帝宋徽宗的青睐,竟平步青云官至太尉,因而被戏称为“中国足坛第一人”……

  高俅原本是苏轼手下的一个“小史”

  在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的小说《水浒传》中,高俅作为反面人物、十恶不赦的大奸臣而广为人知。一出场,高俅就是一个市井小流氓。端王赵佶在蹴鞠时,球落到了高俅面前,高俅遂踢出一脚漂亮的“鸳鸯拐”。因为一身高超的球技,高俅被喜爱蹴鞠的端王所赏识。在赵佶登基成为皇帝后,高俅也随着飞黄腾达,官至太尉。但他心狠手辣,无恶不作,豹子头林冲等梁山好汉大多都遭到过高俅的陷害……然而,历史上真正的高俅与《水浒传》中的描述相去甚远。

  历史上的高俅其人生活在北宋末年,卒于1126年。南宋学者王明清在其所著的《挥麈后录》中有过这样的描述:“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草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已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也就是说,高俅原本是苏东坡先生手下的一个小史,这种小史大致相当于如今的小秘书或小书童,他善于抄抄写写,后来苏轼从翰林院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遂将高俅送给曾布(即曾文肃),后来又把其推荐给了王晋卿(即王诜,字晋卿)。由于作者王明清是曾纡的外孙,而曾纡又是曾布的亲生儿子,所以大多数学者认为,关于高俅的这段记录应该是历史上高俅其人真实的写照。那么,作为一个小史的高俅是怎样一步登天、飞黄腾达的?这还要从中国古代的“蹴鞠热”说起。

  最早记录蹴鞠的古籍为《战国策》

  蹴鞠,也称蹴球、蹋鞠、蹴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曾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并将中国山东淄博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5月20日,蹴鞠还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最早记录蹴鞠的古籍可以追溯到《战国策》和《史记》。

  《战国策·齐策》记载:苏秦做了赵相后,为联齐抗秦,曾出使齐国。他对齐宣王说:“……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里提及的齐宣王,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从这部明确记录了蹴鞠的文献典籍中我们不难发现,蹴鞠在23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都城临淄已非常流行。在另一部古籍《史记·苏秦列传》中,也同样印证了当时齐国的“蹴鞠热”:临淄城有七万户,人民富庶殷实,其民无不以“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为乐……

  蹴鞠运动之所以能在齐国流行,与齐国繁荣的经济、浓郁的思想文化、发达的科学技术、尚武的社会习俗不无关系。齐国历代君王大多喜猎尚武,而蹴鞠运动当时曾被视为操兵练武的一个项目,正如《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中所说的:“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蹴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兴盛则在唐宋时期,唐代诗人王维在《寒食城东即事》曾这样描写过蹴鞠:“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杜甫的《清明》诗中也留下过“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的名句。特别是宋代,蹴鞠运动更是达到了空前的普及,被视为中国古代足球发展的鼎盛时期。专门介绍蹴鞠的古籍《蹴鞠谱》曾记载有宋代蹴鞠的十种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当时,无论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还是平民百姓几乎都酷爱蹴鞠,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宋太祖蹴鞠图》(原作者为宋代苏汉臣,元代钱选临摹),所描绘的就是宋太祖与其弟赵光义、宰相赵普等六人用白打方式蹴鞠嬉戏的场景。宋太祖赵匡胤踢球的高超技艺在当时赫赫有名,他尤其擅长白打,亦即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花式足球”——踢球时,可以头、肩、背、腹、膝、足等部位接触球,踢起来随心所欲、灵活多变。在宋代这种全民“蹴鞠热”的大背景下,出了高俅这样一位高手显然不足为奇。

  高俅不仅仅擅长“鸳鸯拐”

  不过,高俅能得到宋徽宗的青睐却纯属偶然。据《挥麈后录》记载,一次,王诜与端王赵佶在等候上朝时相遇,赵佶忘了带篦子刀,就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自己的鬓角。赵佶用后对王诜说:“这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王诜回道:“我最近做了两个,还有一个没用过,稍后就派人给你送去。”当晚,王诜派高俅到端王府去送篦子刀。碰巧,赵佶正在园中踢球,于是二人开始对踢。高俅使出浑身解数,将毬踢得如鳔胶粘在身上一般。赵佶大喜,派人传话给王诜:“谢谢你给的篦子刀,连同派来的人,我一起收下了。”后来哲宗驾崩,端王成了大宋皇帝,皇上身边的红人何愁升迁?

  可是,宋代哪怕担任县令以上的文官,也要有三考出身的进士资格,对于像高俅这般的闲杂人等,要想挤入文官圈子可谓难上加难,所以做武臣不失为其步入仕途的捷径。但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没有边功,不得为三衙的长官。于是,宋徽宗将高俅托付给戍边大将刘仲武。《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中说:“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

  高俅掌管禁军20余年,为讨好宋徽宗,在军队训练上玩了不少花架子。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高俅每次主持的军队争标竞赛都是热闹非凡:“横列四彩舟,上有诸军百戏,如大旗、狮豹、棹刀、蛮牌、神鬼、杂剧之类。又列两船,皆乐部。”争标之前,先是吹吹打打,后面的争标竞赛,也要搞出“旋罗”、“海眼”、“交头”等各种花样,令宋徽宗看后满心欢喜。

  高俅并未镇压过宋江领导的起义军

  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水浒传》中108将的不少故事情节都是施耐庵虚构的,高俅如何迫害梁山好汉的情节同样也有很多“艺术加工”。从史书、文人笔记等资料来看,历史上确实有宋江领导的梁山泊起义,但宋江起义的时间是在宣和元年(1119 年)到宣和三年,起义的地区在太行山以及山东、江苏省北部一带,镇压宋江起义军的不是高俅,而是北宋名将张叔夜,张叔夜当时任海州(今连云港市)知州。同样,高俅也没有参与征讨方腊起义军。

  历史上的高俅之所以被后来的坊间百姓和艺术家“艺术加工”成为奸臣,也许除了他因蹴鞠获得高官厚禄来得过于容易,还有就是因为他贪赃枉法确实在靖康年间曾经被揭发过。《靖康要录》记载:靖康元年五月二十日,“臣僚上言,谨按: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直以苟衣食,全废校阅,曾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教,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廷不免屈已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高俅在掌管禁军时,将军营的地皮建成私宅,把禁军当做私役,不管训练,以至在金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下,开封城内几十万禁军很快溃败,高俅不仅难辞其咎,而且罪不容诛。

  高俅并非死于梁山好汉之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虽没有对高俅死因的描写,但俞万春所著的《荡寇志》(《结水浒传》)将这个大奸臣的结局写成死于梁山好汉之手,让后人看了觉得大快人心。在《荡寇志》中,高俅因为犯事被贬到沧州,雷横、朱仝得到消息后迅速打下沧州,杀了高俅,并将高俅的人头带到梁山上送与林冲。但是在历史上,高俅却并非死于梁山好汉之手,而是于靖康初年病死于开封。

  靖康元年,宋徽宗得知金军渡过黄河后,连夜仓皇逃往东南避难。《靖康要录》记载徽宗南逃到了泗州,童贯、高俅各带领若干胜捷兵和禁军也赶到与之会合。在到达泗州后不久,童贯与高俅发生冲突。童贯以胜捷兵三千扈从宋徽宗等人继续南下,高俅以禁卫三千留在了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于是以生病为由,回到了开封。当时,随从宋徽宗的童贯、梁师成一伙人都被连坐诛杀,童贯被处死并枭首于开封,蔡攸也被钦宗下旨处死。高俅恰恰是因为提前离开了江南,没有参与当时徽宗集团与钦宗集团的斗争,反而使他得到了一个比童贯、蔡攸等人幸运的下场,没有遭到诛杀。

  关于高俅之死,南宋学者王明清在《挥麈后录》中记载: “靖康初,佑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此外,《宋史·李若水传》中也曾提到高俅病死于靖康元年(1126)。赵伊达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