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太平天国组织科举考试学子不买账 有人被强制进场

2014年06月20日 17:09 来源: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清代江南省(后来分出江苏、安徽两省)考举人的那一级考试,也就是江南乡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而且固定在逢子、午、卯、酉的年份。考试的时间,一般是在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发榜,所以称为秋闱。这是雷打不动的事,除非有特别的事情发生,不会改变。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大雨之后,江南贡院水深数尺,乡试破例推迟到九月举行,但从季节上看,仍然算秋闱。

  咸丰三年(1853)二月,太平军攻占南京,并改名为天京,且定都于此,到同治三年(1864)败亡,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十一年。这期间原本要举行的三场江南乡试,自然都停掉了。咸丰九年(1859)恩科,被迫借用在杭州的浙闱考场。这是就清朝方面说的。就太平天国来说,这十一年间,为了招徕人才、收买人心,也搞起各种层级的科举考试。在南京举行的考试叫京试,级别最高,其中又分为天试、东试、北试、翼试,分别由天王洪秀全、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主持,一年一次,考期设定在各王的生日。这种架势,摆明是四王各自抡才,四场考试彼此不相统属,各自产生状元、榜眼和探花,不分高低。这表明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初期,还有“集体领导”的样子。如果当时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在世,还会有南试和西试,一年就有六场。场场出状元,从三年一个到一年四个,数量激增十余倍,不免“通货膨胀”,状元身价随之大跌。实际上,大多数读书人对天国科举并不买账,报考人数不多,以致有些人被强制进场。“强扭的瓜不甜”,太平天国的状元乏善可陈,也就不奇怪了。天京事变发生后,诸王内讧,东王、北王被杀,翼王出走,四场京试只剩下天试一场。后来,洪秀全又将一年一试改为三年一试,也是迫于情势,不得已而为之。

  同治三年(1864)六月,清军攻克南京。大乱之后,百废待兴,但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恢复乡试,一方面可以借此“鸠集流亡”,稳定社会局面,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以此收拢人心,尤其是江南读书人之心,重新振作江南士气。可是时间仓促,来不及在八月举行乡试,于是,时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就奏请将会试改在仲冬十一月举行。这是史无前例的。一般的江南乡试都是秋闱,只有这一年的江南乡试是冬闱。

  停了三科,相隔十一年之后,终于有了一科乡试,对于饱受兵燹之苦的江南士子来说,这无疑是一条大好消息,堪称喜出望外。劫后余生,还能参加这一科乡试,已是侥幸;能够考中,更是不幸中之大幸;至于名列前茅的人,绝对是“人品”总爆发,福至心灵,那真要谢天谢地了。

  说起来也巧,这一科取中的解元名叫江璧。他是甘泉(今属扬州)人,他的名字照字面解释,恰好就是江南肃清、长江流域完璧归“清”的意思。他的字也起得好,叫做“南春”,和姓连在一起,就是“江南春”。也许,冥冥之中,他的名和字都帮了他忙。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他中举那年已经年过半百,可见也是科场蹉跎多年,但次年就一举中了进士,随后就以知县分发江西,历任万载、进贤知县。六十岁告老还乡后,他曾出任江宁钟山书院讲习,算是与南京再次结缘。

  那一科取中第三名的是吴大澂,“澂”就是“澄”,这个名字也恰好表示三吴澄清,由此马上可以联想到河清海晏、天下太平、大清中兴等一系列好话头,喜气洋溢,扑面而来。主考官刘琨将此事说给曾国藩,两人都很高兴,不免有弹冠相庆的意思。吴大澂后来的名气比江璧更大,成为晚清著名学者,在金石书画艺术上成就甚高,可叹的是,他的考运没有江璧那么好,同治四年会试,他名落孙山,到了下一科的同治七年,他才考中进士,真正步入仕途。

  □程章灿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