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 系第一期拓展不独占名额

2014年06月24日 13:58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23日继续举行会议,审批各代表团提交的申报世界遗产名录申请报告,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项目获批通过。

  宣布 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

  在当天举行的会议上,与会代表认真倾听了有关这一项目的阐述,并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大会主席、卡塔尔公主玛雅萨随后宣布批准这一项目加入世界遗产名录,会场内响起热烈掌声,中国代表也打起横幅,庆祝申遗成功。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如生说,中国南方喀斯特景点多、面积大、区域广,不仅向世人呈现了大自然的美学价值,也见证了地球演化过程,此次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遗成功,有助于全世界加深了解中国独有的自然资源禀赋,强化公众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特殊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他还表示,申遗过程和申遗成功是以全球视野和标准重新评估自然遗产,开阔人们认识自然遗产的眼界,提升保护管理级别,履行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并自觉接受国际社会监督,使全人类共同欣赏、保护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迹,从而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机制,有利于自然遗产保护的持续发展,有利于提高地区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被本届大会批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包括重庆金佛山喀斯特、贵州施秉喀斯特、广西桂林喀斯特以及作为贵州荔波喀斯特遗产地拓展的广西环江喀斯特,总面积1186平方公里,其中提名地面积409平方公里,缓冲地面积777平方公里。

  意义 与一期组成更完整系列

  参加会议的重庆市南川区区长曹清尧表示,申遗成功既是荣耀也是责任,在利用自然和享受自然的同时更应注重保护自然、回馈自然,使经济发展与自然保护达成和谐,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在立法和资金支持方面都要迈出坚实步伐。

  专家表示,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之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一期共同组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系列遗产,包含从高原到平原最具代表性的喀斯特地貌,反映了一个完整而独特的喀斯特演化过程,同时展示世界上最壮观、最多样的喀斯特景观。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15日在多哈开幕,根据议程大会将于25日闭幕。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年会,其全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

  读报词典

  “喀斯特”也即岩溶,是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是一种地貌特征。我国南方喀斯特区面积集中分布在贵州、云南和广西3个省区。

  我国南方喀斯特在世界喀斯特分布区中,不仅裸露喀斯特面积大,而且喀斯特地貌的多样性和典型性、生物生态特征等都是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

  科普释疑

  在大运河成功申遗后,

  喀斯特二期为啥还能申遗?

  是第一期的拓展 不独占名额

  中国南方喀斯特一期由中国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重庆武隆喀斯特共同组成,于2007年6月27日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评选为世界自然遗产并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本届会议批准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二期是第一期项目的拓展,不单独占用世界遗产名录名额。

  相关链接

  我国申遗项目位列全球第二

  在22日结束的会议上,中国所申报的“大运河”以及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两项文化遗产项目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到目前为止,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项目总数已达47项,位列全球第二,仅次于意大利。

  新闻观察

  南方喀斯特为何捆绑申遗?

  可满足评选的全部标准

  由于在现有的世界遗产中,喀斯特的代表性已较充分,在2000年召开的IUCN喀斯特生态系统与世界遗产亚太论坛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鼓励正在进行的云南石林世界遗产申报项目以“中国南方喀斯特”系列提名的方式,尽快捆绑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在国家建设部的领导、组织和协调下,“中国南方喀斯特”成为中国第一个跨省联合申报的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并从2001年开始,先后在云南石林、贵州兴义、云南昆明、广西桂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广泛的国际国内论证。2005年9月,国家建设部决定,“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项目的三个片区为云南石林喀斯特、贵州荔波喀斯特和重庆武隆喀斯特,三个片区捆绑申报,可满足世界自然遗产评选的全部四条标准。并于2007年成功申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