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浙江召开榜样文化研讨会 专家称应还原“真雷锋”

2014年06月27日 17: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杭州6月27日电 (记者 江耘 实习生 董佳丽)什么是榜样?什么是榜样文化?网络时代里,在雷锋等一系列榜样形象受到质疑,甚至被诋毁的时候,如何引导民众正确看待榜样?27日,在“中国共产党榜样文化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上,这些问题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提出并激烈争论着。

  “我们应该把树立榜样的工作当做一种文化来看待,不是技巧,也不是手段,而是一项文化工程。”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渠长根提到,八十年代以前,树立榜样的效果很好,如耳熟能详的董存瑞、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然而,随着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每个人在掌握了话语权的情况下,有意无意地歪曲榜样形象,使得这份珍贵的财富受到了损害。“我们要把榜样文化从整个社会发展史中抽离出来,展示给众人,重新确立起榜样的旗帜。”

  对榜样文化现状的担忧,是研讨会上每位学者都提到的话题。“我曾经和一个东北老农民交流过孩子的教育,他告诉我他孙子将来当流氓,也能当流氓头子,这种观点让我大吃一惊,这样的价值判断说明榜样文化的教育工作出现了问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颖的话引起了在座学者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树立起来的各种榜样开始受到冷落,其中最突出的是对雷锋精神的质疑。“雷锋照片是摆拍的”、“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为什么别人都知道他做了好事”、“雷锋工资不高,哪来那么多的钱捐款”等等疑问在网络上抛出,对于榜样文化的冲击不容小觑。

  “在长期的学术过程中,榜样文化的宣传存在程式化、形式化、表面化的东西,导致了民众的反感,但他们反感的不是雷锋,而是对形式手段产生了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党建党史研究室研究员龚云聊起自己对该现象的理解,他认为雷锋哪怕是真的在骑摩托车、穿好的衣服都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正当的利益追求,不能把每个人正当权利的实现和塑造的榜样对立起来。

  龚云肯定了雷锋精神塑造的背景,但提出在当下社会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就应该转变宣传策略、手段和方式,而不仅仅用宣传把雷锋的人性遮蔽了,让他变得不食人间烟火,从来引起民众的反感,“榜样文化符号要和真实的人区分开来”。(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