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西泠印社记"非吴昌硕亲笔 好友沈石友常代笔诗文

2014年07月02日 08:4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杭州孤山路浙博西湖美术馆,浙江省博物馆和钱江晚报联合推出的“昌古硕今——纪念吴昌硕先生诞辰一百七十周年特展”,开幕不到半个月,观众已达数万人,各路学者、专家、收藏家,从京广沪甚至日本赶来。

  如同“红学家”研究《红楼梦》,也有一大批研究者,追随着吴昌硕。这次展览里,有不少内行争论的话题,细说开来,都是那个年代的人情世故。

  比如说,挂在展厅中部的书法《西泠印社记》,难得展出,但关于这件名作的争论也跟着来了。

  前些年,有专家从吴昌硕的书信里发现,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他请好友、著名藏砚大家沈石友撰写的;但,策展人、浙博书画部副研究员桑椹,又在浙博收藏的十三本吴昌硕诗文手稿册里,发现了《西泠印社记》一文的底稿。他特意将这几页展呈了出来。

  这文章究竟是不是吴昌硕自己写的,沈石友是不是为了这位好友“深藏功与名”?你也可以来研究一下。

  写的是西泠印社筹建经过

  只要知道吴昌硕,或了解西泠印社、爬过孤山的人,都知道这篇著名的《西泠印社记》。

  这是1914年,西泠印社成立十周年,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亲自撰书的。今天孤山上的同名石碑,就是根据这件作品刻的,一直被西泠印社视若珍宝。

  因为保存得好,这个作品看起来依然是簇簇新的。开幕那天,桑椹说起了这个故事,这段时间,他也一直在追问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先来说说这件作品。作品是用石鼓文(来自战国时期的文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使用的小篆的始祖)书写的,写《西泠印社记》时,吴昌硕已经是71岁的老人,所以,大家把这件作品看作是他书法艺术成熟期的一篇代表作。

  在文章里,吴昌硕记述了西泠印社筹建的背景和经过,还谦称自己是“备员”,不敢为社长。

  读起来,显然是吴昌硕的语气。所以,过去那么多年,《西泠印社记》一直被视为是吴昌硕自己撰文、书写的。

  膜拜了近百年,有人却在几年前,发现了吴昌硕的一个小秘密。

  2008年,一位叫邹涛的书法篆刻家,偶然读到日本友人收藏的一叠吴昌硕写给好友沈石友的信札。翻读时,他发现其中有两通,提到了请沈石友作《西泠印社记》。

  一通说:“石友先生鉴:得示知老嫂喜拙画,特写一纸奉上,乞转交(若云送润断断不受,弟将何以谢兄耶!)仅录心经,以无佳诗可写。兴到时乞代吟之,或跋语亦可。昨书中求代西泠印社记,收到否?拙诗二首请削定。即颂道安。缶弟顿首”

  另一通说:“石友先生鉴:昨接手书收到。拙诗草稿二纸未肯痛改,故存之。兹有恳者,西泠印社索缶作序,缶未能从事。然缶为社长又不能不作,只有恳大手笔为之。附去鲁澄伯序及社中条例,乞鉴之。缶弟顿首”

  读完这两通信,邹涛“很震惊”,加上信里的各方面信息,他认为“基本可以确定,这篇著名的文章,应出于沈石友之手”。于是,他发表了一篇《吴昌硕<西泠印社记>疑为沈石友代作》的文章。

  沈石友常代笔诗文

  邹涛的文章,当时在书画圈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过,很快大家都接受了这样的说法。这是因为,无论绘画还是诗文,吴昌硕请人代笔,很常见。

  这并不意味着这位艺术大家的水平有水分。诗书画印四绝的吴昌硕说过,自己的诗才是最好的。但恰恰是因为水平太高,在当时的上海滩,有权有钱的在争抢吴昌硕书画之外,也都想请他作诗撰文。可吴昌硕年事已高,实在疲于应付,只好找一些水平高的学生来代劳。

  这其中最著名公开的,要数王震和赵云壑,主要代笔绘画;而沈石友代笔的,则是诗文。

  再来说说这位极有才情的沈石友。

  沈石友是江苏人,出身富贵人家。他最知名的身份,是藏砚大家。此外,沈石友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诗人。只是不擅长也不喜欢交朋友,影响了诗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闭门索居,人不乐予近,予亦不乐人近,惟与旧相知者酬唱简牍往来而已”。

  在他所谓的“旧相知者”里,吴昌硕是交情最深,也是最久的。早在1882年,两人就结识,直到沈石友去世,关系一直非常好。

  据说,吴昌硕非常欣赏沈石友作诗的磅礴气势和渊雅韵致,不仅请他改诗,也请他代笔题诗。著名作家、文史学家郑逸梅先生,在《沈石友与吴昌硕》里说,吴昌硕“作画忙不过来,所有题画诗,动辄请石友代为”。

  这么说,是有证据的。吴昌硕去世后,弟子赵云壑搜罗他的遗作,发现了吴昌硕与沈石友书札数十通,其中有提到,“什九是请石友题画的”。吴昌硕画了什么花卉,有何配搭,布局又如何,都写述清楚,以便沈石友下笔。

  前些年,越来越多的收藏家和研究者,在吴昌硕写给沈石友的书信里,证明了这一说。

  而吴昌硕对比自己小十几岁的沈石友,也是有求必应的。从1905年到1917年沈石友去世,这12年里,吴昌硕为沈石友收藏了几百方藏砚题铭。这些砚铭,寓意深刻,书文双绝,大大提升了沈石友藏砚的艺术价值。

  说到这里,那么,这次展出的吴昌硕诗文手稿里,有他本人写在小本子上的《西泠印社记》一文底稿,又是怎么回事呢?

  桑椹经仔细研究后认为,“也许是沈石友代笔写完,吴昌硕抄录后略作了修改。因为,这篇手稿改动的地方极为个别,是一份清稿,跟后来正式的作品比较,也只有极个别的文字变化,同一本子上的其他诗文稿,相比而言,字迹更为潦草,涂抹得就非常频繁。”

  所以,桑椹觉得,《西泠印社记》这篇文章,的确“绝”有可能是沈石友代笔的,“邹涛发现的信札,应该是真实的,而我们馆藏的手稿,还不能推翻他的结论。”

  展览中,还有两件展品和吴昌硕与沈石友之间的交往有关,一是吴昌硕为沈石友创作的砚铭拓片二册,二是他致沈石友的手札集册一种,对于研究吴昌硕晚年的砚铭创作以及两人艺术交往的观众而言,都可以留心看一看。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