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 新政策需待具体细节出台

2014年07月07日 09:21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上周,“中韩合拍片”成了电影界讨论最多的关键词。根据中韩双方签署的协议,中韩合作拍摄的影片将在中国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不再受进口片条件的限制。消息一出,就有影迷开玩笑说,今后将会在中国银幕上看到更多韩国“欧巴”(韩语“哥哥”)的身影了。而在业内人士眼中,与韩国同行合作带来的收获,绝不仅仅是偶像输出这么简单。

  韩国技术团队在华很吃香

  中韩之间一衣带水,两国电影人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合作。那一年,中韩双方合作拍摄了影片《飞天舞》。随后,张柏芝出演的《白兰》,章子怡接拍的《武士》,张东健参演的《无极》,金喜善、成龙主演的《神话》,都是中韩演员合作的结晶。近两年,中韩电影人更加深度合作,如冯小刚的《集结号》和《唐山大地震》都采用了韩国特效团队,韩国导演许秦豪、安兵基也分别来华执导了《危险关系》《笔仙》等片。

  “这几年中韩电影合作项目很多,很多国产片都采用韩国制作班底。韩国曾经派出一批人到好莱坞学习制作技术,他们的技术团队比我们更专业,制作流程很严谨。”知名影评人、策划人曾念群说,自己在策划《新倩女幽魂》时,就曾跟韩国特效团队合作。他发现,韩国电影人非常职业,即便没有特效戏,也会来到现场全程跟踪,把整个项目吃得很透。另外,跟好莱坞技术团队相比,韩国团队的价格更便宜,因此受到中国片方的欢迎。

  对于韩国电影人来说,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市场。近两年,韩国本土电影市场已达到饱和状态,甚至还呈现下滑趋势。像今年上半年,韩国电影市场就比去年同期流失了约200万名观众。与之形成反差的是,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迅速扩容,自然也吸引了韩国电影人集体来华淘金。比如安兵基拍摄的《笔仙》,就巧妙地抓住了中国新近崛起的惊悚片这一市场。业内人士看来,在此背景下签署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符合中韩电影产业加速融合的大趋势。

  要拍美国人拍不出的故事

  《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两国的合拍片无疑会越来越多,但双方能否携手拍出水准高又卖座的影片,眼下还得打个问号。比如这两年在韩国卖座的《盗贼联盟》《雪国列车》等影片,引进中国后的票房成绩都不理想。“韩国电影卖不好,一大原因是引进太滞后,如果同步上映,可能票房会更好。”曾念群举例说,像《盗贼联盟》引进时,网上早就有了盗版,票房不好并不意味着中国观众不喜欢。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韩两国同属汉文化圈,很多古代和现代题材的影片都可以合拍,只要找到合适的故事,让两国观众都能接受就行。韩国导演韩在林此前就曾表示:“我觉得大家应该去拍那些美国人拍不出来的东西,比如那种深刻反映中国人和韩国人现实生活的电影,毕竟中韩两国观众还是有相近的地域文化和生活习惯,有可能引起共鸣。”

  采取合拍的方式进行工作,两国电影人可以调动各自擅长的手段,对双方来说都是个取长补短的好机会。有业内人士认为,韩国电影技术团队的水平较高,就可以用技术投资的方式参与合拍,进入到中国市场来,改变目前中韩之间流行的雇佣关系,双方在影片制作上也都会更加用心;对中国片方来讲,则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学到韩国的技术,还能够减轻前期投资的压力。

  新政策还需等具体细节出台

  《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签署后,不少人认为其意义是为中韩合拍片争取到了国产片的身份。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误读。中影集团合作制片公司总经理张恂就此问题回应说:“不光是韩国,所有国家或地区与大陆的合拍片,其实都可以在中国市场上享受国产片待遇。”

  在电影界的圈内人眼中,《中韩电影合拍协议》的重要意义,是提供了一个官方政策导向。虽然近年来中韩电影合作交流日益密切,但毕竟还是在民间层面进行交流,且真正意义上的合拍片数量并不多,只有《墨攻》《大明猩》等少数几部。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外合拍片有固定的衡量标准,如双方共同创作剧本,故事要与中国相关,要在中国取景,中国演员至少占主演的三分之一,影片由双方共同投资等。

  “合拍片项目很难跑下来,具体执行的程序很复杂。即便是中方投资比例很高的好莱坞大片,像《敢死队3》《变形金刚4》,都有中方资本介入,但不能算作合拍片。”曾念群表示,中外合拍片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容易操作的事情,而此次签署的《中韩电影合拍协议》,其具体的合作条款细节尚未对外透露。在他看来,如果该协议能够在合拍片的税费政策优惠、电影人才培养等方面都有所触及,肯定会加速推动中韩合拍片的发展。记者 周南焱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