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湖北管窑:被遗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复兴之路

2014年07月10日 16: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湖北管窑:被遗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复兴之路
赵又民老人在制作陶瓦 洪烨 摄
以窑烟技术制作的松鹤长青瓶 洪烨 摄

  中新网黄冈7月10日电 题:湖北管窑:被遗忘的千年古陶都再筑复兴之路

  作者 刘党生 洪烨

  管窑镇位于湖北蕲春县,地处长江中下游北岸,素有“窑州”之美称。环绕当地赤西湖畔的管家窑、李家窑、芦家窑及岗头矶等,统称为“管窑”。

  记者近日走进了这座千年古陶都探访,老窑厂里留下的只有几位老艺人以及破砖烂瓦,但龙窑里的窑火从未因历史的变幻而熄灭。

  曾经的“黄金年代”

  管窑镇水路交通便利,加上当地盛产制陶所需的黄胶泥,自古以来,村民大都以制陶为生,村子均以姓氏为陶窑名,鼎盛时期有上万名从业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蕲春县政府组建岚头矶工艺陶器厂、管窑陶器厂、李窑陶器厂、芦窑陶器厂为现在陶器的主要生产地。

  据管窑陶器厂厂长何良发介绍,手工拉胚是管窑制陶工艺的代表,其技术含金量高,劳动强度大,盘制出来的产品密度大,渗水量小。另外,管窑的刻划工艺,以复杂的制陶技巧,吸取了众多艺术元素。管窑手工制陶形成了“器形古朴厚重,刻划简洁生动,釉色流光溢彩,兼具艺术和实用功能”的艺术特征。

  1987年,管窑镇被湖北省政府命名为“陶器之乡”,其产品先后有350多个品种,310多种花色问世,畅销欧美、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6个省市。

  2007年,管窑手工制陶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文化物质遗产保护名录。

  被遗忘的手工制陶之乡

  走进有最早历史记载的李家窑厂龙窑,180亩的厂区已被荒草掩埋,龙窑窑火早已奄奄一息,只有68岁的赵又民老人还在从祖辈传下来的工作台上以制陶瓦为生。

  老人告诉记者,祖辈世代制陶,他13岁就开始学习这一传统手工技艺。由于制陶工艺复杂,必须从小开始学,已经没有孩子愿意学这门手艺。厂里的能手们都去了沿海的窑厂打工,最高年收入能有20多万元,而他在家做的工艺陶已无人问津,只有做些瓦片,一天可收入50多元。

  据了解,目前,在管窑镇上的四家大型窑厂,只有一家还在运转;七条古龙窑,只有三条还在奄奄一息。200多名老艺人坚守故里,2000多名工匠远走他乡,而掌握工艺精品陶制作技艺的老人已越来越少。

  千年古陶都的复兴梦想

  “几十年没有人涉足的窑厂,终于有人来了,已经有十几个小孩子回到厂里学陶艺了。”何良发笑着对记者说。

  2013年7月,在政府的支持下,67岁的何良发二次创业,成立湖北明窑陶艺公司。一年间,何良发研制出多系列工艺陶精品,他创作的《编织纹陶盆》获第14届中国工艺美术展“国信·百花杯”金奖。目前,已有多家厂商前来寻求合作,公司也将引进设备,在当地红旗岗建设陶艺小区,预计于今年10月量产。

  今年5日,湖北美术学院在管窑建立大学生陶艺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三所大学在洽谈设立实习基地。

  何良发认为,一步一步建设好厂房,将在沿海窑厂打工的200多名国内顶尖工匠吸引回来,是复兴管窑之路。

  据管窑镇党委书记吴华君透露,近年来,管窑镇党委、政府按照“保名窑、留名师、制名陶、争名奖、引名校、建名企、创名市”的工作思路,对管窑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保护、传承和开发,管窑复兴之路指日可待。(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