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学大师李劼人故居修缮后开放 藏书匣按原样打造

2014年07月11日 16:52 来源:四川日报 参与互动(0)

  “云何七言有神悟,欲假十年通奇书。”7月8日中午,在中国文学大师李劼人故居菱窠,工作人员把清代文人胡峻的七言联挂在影视厅墙上。管理员张志强介绍说,“这是李劼人生前的习惯,定期更换客厅、书房和卧室里的字画收藏品。”

  菱窠坐落在成都东三环内。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轰炸,李劼人在此买地,修建了一座“疏散房子”,以黄泥夯墙,茅草覆顶,还加了一层阁楼存放书籍字画,包括三间厢房、一间厨房、一口水井和休闲读书的雅游亭等。1959年,李劼人用积蓄的稿费将主楼改造成砖房,添高了藏书的阁楼,换上小青瓦的屋顶,植种了一圈铁篱笆,围成一座川西民居风格的小院。上世纪80年代,菱窠由成都市修复后,建立李劼人故居文管所对外开放,成为成都市内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

  2012年10月,菱窠开始最新一次修缮,对各功能区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展,基本恢复到1959年李劼人先生大修时的格局:大门恢复了原貌,“菱窠”由横匾变回当年的竖匾,主屋二楼恢复“藏书楼”格局,其中书柜、书匣严格按照当年的家具式样制作。还增设了生平事迹展厅、书画收藏馆和影视资料播放厅。重新修缮的菱窠将在本月开馆,以纪念李劼人诞辰123周年。

  修缮后的菱窠,最具吸引力的当是藏书楼。在近百平方米的藏书楼中间,有两组书匣引起记者好奇。记者握着把手,摸索了好久,上下试探着,终于找到打开书匣的办法。类似榫头的匣锁很巧妙,里面的竖格是专为存放线装书设计的。“为了恢复藏书楼,专门研究了许多资料。”张志强介绍说,故居里已经没有当年的书匣,最后在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北京的家里找到仅存的一个。她亲自测量了书匣的尺寸送到成都,木工严格按照尺寸制作了40个,花费了10万元。

  1962年,李劼人病逝后,根据他的遗嘱,家属将2万余册图书、报纸、杂志和字画捐给了国家。如今藏书楼存放的书籍,按照李劼人当年捐给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目录采购收集,“目前只有数千册。但胡适、巴金、郭沫若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作品都可以在藏书楼里找到。”张志强说。

  藏书楼内,一张八角桌立于中央。当年,这张桌子上会摆放一盘水果,四季飘香,李劼人在这里与人交流、阅读和写作。“今后八角桌上也会摆放四季水果,让大家体会当年藏书楼内的气氛。”张志强说,这里免费开放,“来这里就可以和李劼人先生当年一样阅读。”

  厢房已经改为书画陈列厅,展示的字画也是李劼人的收藏品。浏览其间,记者看到了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李调元的名字。张志强说:“平常展示的是仿制品。在重要的纪念日、节日期间则会展示真品。”

  有书,有字画。有时间到这里来读读李劼人的收藏,是喧嚣生活外难得的享受。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