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朱元璋为保朱姓江山广设藩王 可节制封地守镇兵

2014年07月16日 09:46 来源:大河报 参与互动(0)

明代河南藩王众多,图为潞王陵。

  引子

  藩王,指拥有封地或封国的王侯,或据守一方,或称霸一隅。

  藩,有三个意思:其一曰藩篱;其二曰保卫;其三曰封建时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

  从周代起,天子就开始大规模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交纳贡赋等各种义务。

  秦帝国建立后,实行统一的郡县制。虽然汉承秦制,但汉高祖刘邦没有沿用郡县制,而是使用了“郡国制”:帝国范围内既有中央管辖的郡县,又有藩国。但这些藩王们显然没有起到藩篱屏障的作用,景帝时期,吴王刘濞带头造反,动荡波及大半个国土,史称“七国之乱”。

  后来景帝、武帝通过推恩令等一系列政策,中央政府剥夺了藩王们在封国内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藩王们才退出了“藩”的角色,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

  秦汉之后,藩王制度犹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不时地会在帝国版图中冒出来。明太祖朱元璋扫荡天下后,居然也采取了“郡国制”: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

  明亡清兴,爱新觉罗家族汲取了大明教训,虽然在立国之初也出现过吴三桂等藩王。但这些藩王显然是特例:其一,吴三桂等人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就藩边疆,他们作为从龙勋臣,能当上藩王靠的是军功而不是血统;其二,这几位藩王都是汉人,尽管也有和皇室联姻的事情,但严格来说,和爱新觉罗一族没有血缘关系,算不得皇室藩王;其三,平定三藩之后,从康熙到溥仪,再也没有分封过一位藩王,爱新觉罗的皇子皇孙们,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得老老实实在北京待着。除了替皇上办差可以出趟京城,平时是不允许这些王爷们随便乱跑的,更别提到外地去当皇帝的藩篱了。

  尽管也有一些王爷统帅过军队或者治理过地方,比如康亲王杰书等,但他们的权力来自于朝廷所赋予的官职而不是世袭的王位。除了吴三桂等人,有清一代,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藩王的,更没有皇室藩王。

  因此,明代的藩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皇室藩王。

  四种藩王各有特色

  布衣天子朱元璋得天下之后,就考虑分封藩王的问题。明太祖之后的皇帝们,也不断封王,把皇子皇孙弄到全国各地当王爷。从北方的辽东到南方的桂林,明代王爷就藩的地点非常广泛。

  河南是明代藩王的集中地,明代藩王共有三十四系,其中有12系藩王封在河南,约占35%。可列为“大藩”(指赐予的土地、护卫比较多、势力比较庞大的藩王)者有开封周王、南阳唐王、洛阳福王、卫辉潞王、安阳赵王、沁阳郑王、汝南崇王、禹州徽王等。据《明经世文编》的记载,到了明隆庆时期,“计有亲王五,郡王八十,将军、中尉、郡县主君、仪宾,并无名禄者共六千八百九十余人”。宗藩生计成为明王朝中央政府和河南地方政府很头疼的一大经济问题。

  更有意思的是,河南藩王也最具代表性,从开国之初到万历年间,都有藩王就藩河南。时间之长,非常罕见。一部河南藩王史,大致可以勾勒出整个明代皇室藩王的此兴彼落。如果我们把朱明王朝比喻为一个大家族,那河南藩王的历史就是这个豪门从兴到衰的缩影。

  明代藩王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枭雄型”、“有为型”、“享乐型”和“复兴型”。明初的藩王,很多不乏窥觊皇位的雄心,一旦有机会就活跃起来,有的明争,有的暗斗,此为“枭雄型”藩王——就藩开封的周王朱橚就是这种。这位后来当了医药学家的藩王不是甘居人下的主儿,太子朱标死后,他频频活动,期望当太子,只是运气不佳罢了。

  经过朱棣的削藩,藩王们逐渐在政治领域失去追求,一些心态积极的藩王投身科学、艺术、文学领域,且造诣非常,此为“有为型”藩王——朱橚被发配到云南后,开始“华丽转身”成了医药学家。当然,这一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当数沁阳的郑王朱载堉。

  再后来,追求腐败的藩王越来越多,实现人生价值不如实现人生享乐,很多藩王开始自甘堕落地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还时不时地欺压附近百姓,这可称之为“享乐型”藩王——最典型的是福王朱常洵,他的故事众人皆知。

  崇祯皇帝景山上吊之后,“复兴型”藩王闪亮登场,他们活在乱世,以光复朱明江山为己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福王和唐王等。作为朱氏皇族,他们企图依靠半壁江山挽救大明王朝,唐王朱聿键这位从南阳走出的藩王被郑芝龙、黄道周等人拥立为帝,这就是南明政权的隆武皇帝。但这些“复兴型”藩王不仅没有光复朱明江山,反而内斗不止,因为正统问题大打出手,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藩王的正统问题还涉及到了天地会和沐王府,为此双方还恶斗了一番。

  从周王到唐王,河南的明代藩王数量之多,让人惊讶,其脉络如此清晰完整涵盖整个大明王朝200多年走势,也让人感慨。

  河南的明代藩王历史,就是朱明王朝整个大家族变迁史的缩影。

  帝王心思坚持分封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年号洪武,大明帝国正式开张。

  从建国伊始,朱元璋就开始考虑分封藩王的事。据《明实录》记载,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但很多大臣认为皇帝的藩王制度非常可笑,自汉代以来,藩王做皇帝藩篱的少,有不臣之心的多。这其中以大臣叶伯巨反对得最厉害,还专门给明太祖上了个《奉诏陈言疏》,痛斥分封太侈,藩王权力过大,容易成为中央政府的隐患。

  看了叶伯巨的上疏,朱元璋恼羞成怒:“小子间吾骨肉,速速逮来,我要亲手将他射死!”叶伯巨后被解往南京刑部监狱,受尽虐待,活活饿死。

  读史到此,后人都叹息,明太祖一世英明,但在藩王的问题上如此糊涂,连汉代“七国之乱”的教训都不吸取,被所谓骨肉至亲迷住了眼睛。

  那些认为朱元璋糊涂的人,恐怕自己才是真糊涂。“七国之乱”这种通俗易懂故事的教训都不会汲取,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这水平?当然不是。当时大臣以及后世学者的考虑是从国家或者社会利益出发,而朱元璋的考虑可能不仅于此,他有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帝王心思”。

  朱元璋之所以坚持分封,并非没有汲取历史教训,实在是帝王的无奈选择。做皇帝图的是什么?就是保住一姓江山。朱元璋辛辛苦苦了一辈子,打下的江山让别人坐了,非气得在皇陵里打滚不行。而历史上篡位者无非两类人:权臣和藩王。如果权臣篡位,那朱姓王朝就得改姓,但藩王篡位不同,不管哪个藩王篡位,将来皇帝位子还是姓朱的人坐——这是最坏的结局,但对于朱元璋来说并非不可接受。

  但这种“帝王心思”实在上不了台面,没法公开给大臣们解释,所以朱元璋只能高喊“骨肉至亲”这种大义凛然的话自我安慰。

  就如同废除丞相制一样,朱元璋设计藩王制度也狠下了一番工夫:藩王有极大的政治特权,还掌握兵权,藩王虽可节制封地的守镇兵,但绝不能削弱、分割皇帝的最高统兵权。藩王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但不能直接管理地方民政、财政等事务。王府范围以外封国地区,均由地方各级政权机构管辖。藩王没有如汉初同姓王那样跨州连郡的领地,不得干预地方事务,即所谓“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赐土”。

  为了防止藩王和朝臣勾结,朱元璋还规定藩王每三年才能到京朝见一次。平时只能在藩府附近活动,外出要记录备案,不得离开藩府远游。配备给藩王官属中的长史之类主要官员,还负有监督藩王的任务,要定期汇报王爷们的表现。所以藩王们实际上只能关起门来称大王,出了府门就不能随心所欲地作威作福了。

  公元1370年,明太祖首次分封:朱樉封西安为秦王,朱㭎封太原为晋王,朱棣封北平为燕王,朱橚先封吴王,后改封开封,为周王,朱桢封武昌为楚王,朱榑封青州为齐王,朱梓封长沙为潭王,朱檀封兖州为鲁王,明太祖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封桂林为靖江王,共九人。

  在首批9位藩王中,朱橚虽然早在公元1370年就被册封,但其就藩是11年后的事了。 记者朱金中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