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后会无期》在形式上只是篇"散文"

2014年07月30日 08:56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后会无期》是韩寒标志性风格的作品,但对于电影从业者以及影迷来讲,《后会无期》无法被称之为一部新电影类型。它的散文化、抒情诗化,使得它在形式上只是一篇“散文”。回避它的文艺片属性而拿里面为所不多的商业元素大加营销,是为了更多的票房回报,但这掩盖不了它是一部不折不扣文艺片的事实。

  有人说,以《后会无期》为标志,传统电影思维已经彻底落伍,电影市场迎来了观众更新、创作理念革新的时代。这个说法不无道理。从徐峥、赵薇的电影在票房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国产电影市场就进入了谁也看不懂的时期,更多非职业、高票房导演的出现,让电影业“乱拳打死师傅”的事件频出。郭敬明和韩寒这两位作家介入电影圈做得风生水起,尤其是在电影营销方面,完全将电影老炮们扔在了身后,电影业正更多地被新人导演所引领,“新电影人”对市场的刺激,正在掀起连锁反应。

  每个新导演都能够狠捞一笔票房,在于观众需要新鲜感,第五代和第六代已经带不来新鲜感,单凭片名就能揣摩出他们要拍什么。北上的香港导演也带不来新鲜感,对内地市场的迎合让他们失去了自我。那些从来没当过导演的明星,被寄予了厚望,哪怕公映之后被证实电影质量不过如此,仍阻止不了观众继续把视线投往下一位蠢蠢欲动的新人。

  新导演的特长不在于电影而在于营销,从赵薇动用圈内多年关系推动《致青春》成为话题电影,到韩寒用尽网络营销新手段炒热《后会无期》,新导演更像一个营销高手而非创作达人。在整个作品的链条形成中,营销被放在最前端,而作品却成为最末端。走进影院的观众,同样也会被营销洗脑,把所谓的“金句”当成电影的价值,忽略电影创作流露的缺陷与弊端。

  所以,以《后会无期》前推,那些赢得高票房电影的成功,并不意味着传统电影思维的没落,只说明,在“营销至上”的当下,明星操纵娱乐的能力被放大了。

  所谓的创新,体现在电影个性的变化和时代气息的融入,以及电影里灌注的精神内容。若说表面华丽、内容苍白的电影,或者反情节、无故事的电影,会是日后电影创作的主流,谁都不会相信。

  快速成长中的中国电影市场,正在以其巨大的包容性,来容忍一些电影的“胡作非为”,一旦等到这个市场进入成熟期,好电影必然回归本位,不以票房为唯一目的的作品会重新得到观众的追捧。

  (韩浩月)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