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围城收费”折射的古城管理短板

2014年07月31日 14:50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继凤凰古城关门收费之后,云南大理围城收费的靴子也终于落地。根据7月1日起施行的《大理市大理古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大理也要征收“古城维护费”了,自此大理可以从容地像丽江、凤凰、徽州、平遥等古城一样,系上围脖,拿起刀叉,开始享用这块在各方眼里诱眼的“大蛋糕”。

  和凤凰相比,至少在操作层面,大理吸取了凤凰霸王硬上弓的粗暴收费方式的教训,不是直接向人数众多的游客收取,而是转向了商家,自然反对的声音不是很强烈。毕竟羊毛虽然出在羊身上,但由于竞争的存在,商家也不可能完全转嫁成本。目前大理市古城保护管理局还没有传出具体收费的消息,而且怎么收、按怎么样的标准收都还不清楚。让人更感兴趣的是,面对大理这样一个旅游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的市场,特别是众多潜在竞争者在一旁虎视眈眈的情势下,古城中的商户将如何权衡,如何应对?

  其实,放眼国内最受游客关注的8大古城,早已收费的已有5、6个。区别在于在传统媒体时代,面对收费,由于缺乏表达渠道,无处灌水,即使就是一块陨石落在平静的湖面,也无法掀起波澜。凤凰和大理的不幸在于,他们正巧撞上了自媒体时代,收费的提议无一例外地卷入巨大的争议,面对舆论波涛汹涌的反对声,也难怪这对难兄难弟无一例外地饱含“我们错就错在没有早收”的委屈中,恨不得如祥林嫂再生一样掏肝掏肺、喋喋不休地逢人就说早知如此,悔不当初。

  但收费真的能提高政府收入吗?短期看,古城收费表面似乎增加了门票收入,但实则抑制了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和文化娱乐产业的发展,折射的是短视的“门票经济”思维,几乎被一边倒地质疑为“竭泽而渔”、“宰客自肥”,结果更像是“杀鸡取卵”,游客望而却步,政府减少了税收。

  或者收费能缓解古城保护资金不够或保证可持续发展?

  最近的例子是丽江。从2001年起丽江古城开始收取古城维护费,累计征收费用超过13亿元。2009年至今,丽江古城发生多起火灾,损失严重。其中,2013年3月丽江古城光义街现文巷突发火灾,持续燃烧达3个小时,烧毁民房107间。这更加引发人们对古城维护费“维护还是敛财”的质疑。

  质疑的声音相当强烈的表达了公众对地方政府与民争利的不满。在围城收费这件事上,政府的角色错位了。地方政府不能简单地靠卖门票管理景区资源,而是应从整个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将古城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来对待,加大力度统一着手服务于各个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做好古城的保护和规划,以此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吸引游客、商家甚至移居的人过来,从体制上理顺管理模式问题,才能彻底解决“门票经济”这个永无止境的话题。

  可悲的是,对收费问题的过度关注还让我们忽略了古城本身。古城的民居、商业业态、生活方式,还有一座座有故事的老建筑,应该是一群“沉默的长者”,备受尊崇、体面地活在当下,它们是我们用来唤醒历史的记忆。

  在围城收费的空间下,还会有多少人会循着古城的民居和石板小路走到历史里?没有了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只有赢利方案,把古迹当景点,把遗产当卖点,古城的文化和生命也就荡然无存。最可怕的是,在保护的幌子下,古城俨然成了一棵棵摇钱树——沿街民居被改成店铺,里面卖的工艺品千篇一律。古城固有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只剩下名字和文化的躯壳。■ 沙可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