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农村女儿出嫁曾陪送"马桶"嫁妆 放大枣寓早生贵子

2014年08月01日 09:11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走近景杉路胜利苑,空气里弥漫着原木的清香,老远就能听到“啪!啪!啪”的木头敲击声。一位老人,坐在一堆木头碎屑中,低着头忙碌着。圆刨、圆凿、锯子,各式各样的“吃饭家伙”摆了一地。这是箍桶匠伊良土的作坊。

  伊良土老家在临安乐平伍村。1976年,村里组建手工业社,缺少箍桶匠,21岁的他老实本分,头脑灵光,被推荐去学箍桶手艺。这门手艺是他家的祖传手艺,他师从舅舅,舅舅毫无保留地把手艺传授给了他。做学徒虽然辛苦,但他也学到了一身本领,学成后他回家成为一名箍桶匠,这一做,就是几十年。

  木匠手艺活,重在细致

  箍桶在外人看来简单,但要箍好一只桶并不容易,要十几道工序。箍桶属于木匠中的圆木,是过硬的精细活。民间有一首打油诗,称赞箍桶匠的高超手艺:箍桶师傅本领高,刀一把来篾几条。弯板几块都失散,篾圈一个紧箍牢。

  箍桶匠总是先把桶底做好,然后将几块略带扇面形的木料锯成长短一律、厚薄一样的木片,精心刨过以后,一块块围着桶底放好。木块间的连接不用铁钉而用竹销,防止上锈。上箍有技巧,窍门在于桶底小、桶口大,圆篾箍从桶底小口放进去,然后用一根木条慢慢向桶口方向敲。接着翻过来锯齐桶底,做好桶边,上上下下用小刨子光,木桶就做成了。木桶木盆做好后,主人往往要放水试验一番,确定不漏水才付工钱。

  “要想做出一个耐用的好桶,活一定要细致。”伊师傅总结着箍桶这门手艺,“十几道工序,每一道都不能出错。”所以,箍桶作为纯手工活,程序非常繁杂,而在这些程序当中,最关键的要数起槽了。“一定要做到木块与木块之间没有缝隙。”伊师傅说,比如做木制锅盖,一般都会用20多块木块,如果木块数量太少就达不到木制品的弧度;如弧度不够,拼起来就会漏水,所以每块木板都必须做得很精准,还要靠外部的箍来定型。

  伊师傅说,即使是像他这样手艺熟练的箍桶匠,制作一个水桶,从削板、钻孔、拼接、套箍,也要花1到2天时间。同样形状的产品,不管是果盘还是脸盆,小的做起来更费劲。因为小的更需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做果盘、脸盆等物件,都要按照树的纹理拼接,做出来的东西才美观耐用。

  伊良土箍的桶,严丝合缝,光滑美观。伊良土说,选材很讲究。“木头不在大,而在于老,我选的都是老木材,有很多年轮的那种杉木,这种木材不仅硬,而且很有韧性,箍出来的桶自然就好了。”箍一个好桶,“晒”的环节特别重要。“首先木材锯好后要曝晒,劈成毛坯后也要晒。盆桶做成后一般不马上用,将它在烈日下再晒几天。使用前,用清水浸泡,让木板自然膨胀,箍就越来越紧,桶也不会漏水了。”

  箍桶匠红火的旧时光

  39年前,21岁的伊良土一根扁担挑上自己的吃饭家伙,走村串户出门箍桶了。他说:“箍桶这一行是真功夫,收入在那时还算不错的,养家糊口不成问题的。”

  那个年代,箍桶匠较受欢迎,因为农村里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箍桶匠制作的家什。过去,乡下人家女儿出嫁,陪嫁的嫁妆都有一组成套的马桶和脚盆。马桶,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子孙桶”。外形都做得很漂亮。作为嫁妆的新马桶内放有枣子、桂圆、花生等,都有寓意的呢:枣子是“早生贵子”;桂圆是“贵子中状元”;花生是“花着生”有男有女。

  箍桶活中数老式马桶最难做。盖要做得严丝合缝,是个细致活。从前,一只马桶作为嫁妆“陪嫁”过去,媳妇要用到老,其他的家具用破了可以用新的,马桶坏了只有修补。一个箍桶匠,只要会做马桶,其他的活计就不在话下了。有句老话叫“马桶无沿——难得(难端)”,马桶沿顶难做,如果做得不牢靠,技术不过关,几年后就要掉下,那么这个箍桶匠就要被人取笑了。

  因为手艺精,为人好,伊师傅很受村民欢迎,一年忙到头。虽然赚的是辛苦钞票,但日子过得也很踏实。他常常想起那些旧日时光,真是红火啊。大多数时候,他被人请去家里做,吃的是热饭,拿的是现铜钿。

  那时候工资一般是一块四角一天。而周边的千洪、凌口一带就要高一些,一块八角一天呢。伊良土很喜欢到那边去做,老客户也很多,有的连第二、第三年的活计,都老早预订好了。

  老艺人见证着行业的兴衰

  回想这30多年的箍桶生涯,伊良土不无感慨:“以前,生活中使用的脸盆、果盆、澡盆,蒸饭用的饭甑,挑水用的水桶等,都是我们箍桶匠做的。有些家当,都能往下传几代呢。如今,木桶木盆被塑料桶、搪瓷盆、不锈钢桶取代了。”伊师傅说,木器用起来环保,是塑料或者金属器具所取代不了的。比如煮饭用木头锅盖,米饭总会香一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越来越注重养生,木器用品又畅销了。

  4年前来到临安城区的伊师傅,在胜利苑开了现在的箍桶店。如今,伊良土的箍桶店名声在外,生意红火。他的木制品不仅远销湖北、北京、黑龙江各地,还“闯进”了中央美术学院课堂,为设计研究所用。果盘、锅盖、马桶、脸盆、脚盆、火桶等等,客人要什么,他就箍什么。做出来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精致。各地的客人慕名而来,他们表示,买回去并不是拿来用的,而是收藏。

  前段时间,余杭客人就上门订做了许多果盘。他的箍桶嫁妆6件套更是受到大家的追捧。可以说,半个多世纪里,伊师傅见证了箍桶这个行当从兴到衰、再到回暖的全过程。

  箍桶这个行当赚的都是功夫钱,之前一直在乐平老家箍桶的伊师傅,生意清淡的时候,他也转了行,先后搞过装潢,开过拖拉机。前几年,街坊邻里的一句“手艺不能丢”,伊师傅又燃起了重操旧业的念头。

  现年59岁的伊师傅,箍桶手艺到他这一代,算起来已是三代祖传。伊师傅介绍,他曾带过6个徒弟,都早已改行,没有一个坚持下来。不知哪一天,这门老行当会退出人们的视线。为了不让手艺失传,伊师傅正考虑申请“非遗”,让承载着“老底子”记忆的箍桶手艺,变成民俗表演的一部分,传承下去。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