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陕西北路21处遗迹拒客千里 年底两处率先开放

2014年08月05日 16:38 来源:新闻晨报 参与互动(0)

  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长约一公里的陕西北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上有21处历史文化遗迹。如:西摩路会堂、怀恩堂、荣宗敬旧居等。日前,有政协委员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要想探访这些历史遗迹并非易事,一些铁门紧锁、门庭冷清,探访者还会被拒之门外。这条与“多伦路”、“武康路”齐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只能远看不能近观,颇为遗憾。

  “21处遗迹分属于不同机构、单位或是居民区,要全部开放有一定难度。”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馆长杨继光告诉记者,目前正与崇德女中(现七一中学)、何东公馆等接洽,预计在今年年底这两处率先实现部分对外开放。区政府、文史馆也一直在积极推进这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整体氛围营造,并通过引入弄堂游、每周发放明信片、设立展示馆等,拉近市民与“名街”之间的距离。

  21处遗迹市民只能远观

  陕西北路旧名西摩路,建成于1914年。这条路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风云变幻,也留下了丰富的异域文化印记。北到新闸路,南至巨鹿路,这段长约一公里的陕西北路,汇集了宋家老宅、马勒别墅、荣宗敬故居、怀恩堂等2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名人名居。已故上海女作家程乃珊曾说过:“陕西北路很美的……那次在意大利,住在比萨斜塔附近,从住处走出来,就是西摩路的感觉。”

  去年6月,这段陕西北路被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1年过去了,其实没有太多变化,许多历史文化遗迹依然被马路上林立的广告、闪烁的霓虹所淹没。应该要挖掘出它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真正闪烁光芒。”有上海政协委员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如今要想探访这21处遗迹绝非易事,比如宋家老宅,别墅周围已用一圈黑色竹篱笆加高到了6米,显得神秘莫测,行人走过不知其里,门口没有任何有关宋家老宅的标识。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说,不应该让它长期关闭,成为某一部门的“私产”,把广大市民和游人拒之门外,应该让它像巴金故居、鲁迅故居一样对外开放,让它公益化、公众化,让市民能走进这一“历史老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谁用谁负责,不硬性开放

  “陕西北路作为永不拓宽马路,也使得这些建筑能够更加完好保存下来。”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副馆长钱玮表示,21处遗迹现在分别是学校、社会机构、国家机关团体甚至是居民楼。比如西摩会堂,是上海市教委教研中心,宋家老宅是中国福利会在接管,何东公馆的“主人”是上海辞书出版社等。

  “按照目前的文物保护法,谁使用谁负责。不能硬性要求其开放。”钱玮说,其实各单位在有条件开放给公众参观方面也动足了脑筋。比如,辞书出版社在编辑辞海过程中,会留下许多珍贵的手稿,如果能够将辞海编撰过程用陈列室展示出来,既让市民参观了建筑又了解到建筑内部的文化。另外,崇德女中也在做开放前的准备工作。这两处遗迹,预计在今年年底就能在特定时间对市民开放。其他有开放条件的遗迹,相信在今后会逐步实现。

  “开放应该是趋势。”上海市文物局文物保护管理处处长李孔三告诉记者,今年文化遗产日,铜仁路333号的吴同文住宅(绿房子),在大修后首次对公众开放,上千市民慕名而来,表明公众对历史文化遗产有参观需求。有利好的消息是,今年6月19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条例37条中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具备开放条件的,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应当对公众开放。在每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上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命名日,应当免费向公众开放。

  历史文化名街将整体改造

  其实,早在几年前,陕西北路还是上海著名的“增高鞋”一条街。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以及正式批准后,静安区政府对这条街的商业业态进行了整体调整,沿街商铺进行了统一规划,比如吸引“龙凤旗袍”、红酒坊、画廊等能提升文化氛围的商铺入住,尽量使这条马路逐渐恢复老上海风情,营造整体氛围,而不是仅有21处建筑遗迹。

  “为了拉近历史文化名街与市民之间的距离,从7月起,每个月8号、28号的9时到11时,陕西北路493号自在里和457号上海辞书出版社门前都将举行弄堂游戏市民体验活动,有滚铁圈、扯响铃、抽贱骨头、顶橄榄核子等。”钱玮说,市民不光可以看建筑,还能感受历史建筑中的市井文化。

  钱玮说,陕西北路600号还开设了名人名街展示咨询中心,滚动播放短片《陕西北路名人名街》,用影像语言介绍21处重要文化景观点;常设“名人名街人文历史展”,交叉运用多媒体演绎、图片介绍、剪纸与模型艺术结合的人物场景模拟手段予以展示。记者 祝玲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