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韩纪录片制作人:中国山地纪录片应注重国际化表达

2014年08月10日 21:4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格尔木8月10日电 (郭雪媛 张添福)10日,来自美国、捷克、韩国等地的资深纪录片制作人聚集青海省格尔木市,共同探讨国际山地纪录片的趋势和发展。

  世界山地纪录片节始于2008年,每两年举办一次,致力于表彰中外优秀山地纪录片创作,推广山地文化传承,促进山地社会和谐发展,提倡山地生态环境保护。本届山地纪录片节共收到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551部节目报名参评,作品征集范围是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地区拍摄的纪录片。

  韩国MountainTV媒体销售部经理李升云认为,中国山地纪录片发展潜力巨大,纪录片制作人应致力于开发多样性的内容,故事可聚焦本国国民,但要注重世界性表达。

  北京大陆桥投资公司董事长凌立认为,山地纪录片可分为四个门类,包括部落类、自然类、发现类及内陆山地题材类。

  在凌立看来,目前在国际上,山地纪录片有其独有的发展趋势。其中,部落类、发现类纪录片在国际购买上变少,而故事化叙述方式的纪录片越来越受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受到收视率的影响,纪录片其实和其他节目类型一样,所以为什么不注重收视率呢,有了收视率,纪录片的传播力才能提高。”凌立说。

  与此同时,以再现和电影叙事方式为手段的纪录片变多。“再现虽然有争议,但国际上对纪录片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只要符合纪录片基本原则即可。好看、有传播力,这对纪录片而言是第一位的。”凌立说。

  凌立谈到,国际上对纪录片,尤其是山地纪录片的投资在不断减少。“投资的减少意味着纪录片制作者在制作的同时要考虑纪录片的经营,如果每一部纪录片都同《舌尖上的中国》一样享有传播力和美誉度,那没什么不好。纪录片也要顺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受众需要为主,尤其要注重国际化的表达。”

  上海纪实频道副总监唐俊认为,中国的纪录片应走出历史文化类类型局限。“部分符号化的中国文化,如故宫、颐和园等对国外受众来说有一定接受度,但深层次的含义他们不一定懂”。

  “自然地理片是国际市场主流形态之一,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地理纪录片资源和优势,但缺少讲故事能力,不懂国际化的语态和表达,在营销经营纪录片方面也需进一步提高。”唐俊说。

  唐俊认为,中国现有的纪录片应定位真正的人文地理,彰显人性,反映真实生存状态。同时中国纪录片应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交流,改变过去作坊式生产方式,参加国际分工合作,提升作品质量。

  “国际纪录片创作高度专业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趋势并作出努力”,唐俊说,“最重要的是要把中国故事和世界表达相结合,才能在国际上获得更多认可”。(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