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公祭网上线月余 近170万网友祭奠(图)

2014年08月14日 13:48 来源:山西日报 参与互动(0)

  牢记史实、缅怀先烈、前事不忘后事之师……7月起,各种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层出不穷,从线下到线上,互联网上也树立起一座座民族的丰碑。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从7月起,各种纪念抗战胜利的活动就层出不穷,参观纪念馆、扫墓、签名活动成为热门。8月15日是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69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莫忘国耻、牢记历史的纪念活动,将抗战胜利纪念活动推向一个高潮。而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地将纪念馆由实地“搬”到了网上,人们的追思方式也由单一的参观纪念馆变为多元的网上追思。

  放眼全国网上网下同寄哀思

  有了网上纪念馆,网民可随时随地上线参馆,了解历史、缅怀先烈。

  在南京,为悼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同胞而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网站中,除了基本的纪念馆建设情况和南京大屠杀惨剧历史事实呈现外,还有公益性的演讲和讲座预告、公众留言等板块。在北京,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爆发地——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除了网站外手机APP“抗战纪念馆”还在今年3月1日上线,其中展示了全民族抗日历程,开发了场馆的3D导航图。开馆、讲座公告及交通讲解服务一应俱全,真正把纪念馆“装进”口袋。

  今年的7月6日,国家公祭网正式上线,数十万网民参与在线祭奠,缅怀先烈,传递和平心声。国家公祭网,最重要的是祭奠的功能。为此公祭网专门设置了“在线公祭”区块,从而便于全球网友参与祭奠。区块下设 “公祭堂”“家祭”“点烛敬香献花植树”等栏目,网友可直接进行祭奠,向遇难同胞点蜡烛、献花、植树、撞钟。生动的动态效果带来的庄重仪式感,让祭奠者肃穆、警醒。8月13日,记者在国家公祭网看到,在“公祭堂”中已有近170万网友进行各种形式的祭奠。

  此外,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等大型纪念馆都实现了网上参馆和史实展演功能。纪念馆由线下转为线上,不同的方式,寄托的却是同样的哀思。

  聚焦山西场馆上网方兴未艾

  在抗日战争中,由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军事和政治地位以及经济条件,处于全国抗战的战略重心地位,并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主要战场,许多影响抗战全局的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山西,因此山西在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山西省现存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物约1460处,近500处已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现已开发出来的数量仅为总数的2.7%。主要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平型关纪念馆、大同万人坑等39处著名旅游景点。

  在诸多景点中,仅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和百团大战纪念馆有网上纪念馆。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网站,网民可以通过三维动画360度参观馆内实景,并配有解说。设有专门的板块“留言区”与网民互动,还有大量声像资料可以预览。网友李丽萍留言说:“网站资料挺多挺丰富的,八路军序列别的地方都没有,在你们网站找到了,真不愧是八路军纪念馆网。”而在百团大战纪念馆的网站上,也开设有敬献鲜花和留言板块,同样可以追思英烈,并参与互动。

  在其他的纪念馆和抗战遗址,例如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大同万人坑等,记者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搜索到包括遗址地点、纪念馆介绍、旅游路线等信息。记者了解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建成开馆于1988年,至今已有26年,但网站建设仅有4年时间;百团大战纪念馆网上建馆也不足5年。

  学者观点山西馆网亟待发展

  网站是一个机构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受众获悉该机构的重要渠道,在山西众多的纪念馆和遗址中,为什么网站会这么少?

  省社科院历史所副所长冯素梅告诉记者,我省的抗战纪念馆做到了“重点加强”,但有待“全面铺开”,像山西这两个纪念馆网站,在全国都算得上是不错的。对于网站少的问题,冯素梅指出,由于历史抗战文物可能较分散,规模小,有些遗址没有建网站的条件,多数馆址网页挂靠在当地政府部门网站,并没有单独的网站,全国都存在这样的情况。但她也表示,建设网站是有必要的。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赵海荣老师也认为,山西馆网有待进一步发展,网站要突出其互动性,在这方面,我省的馆网可以像国家的一些大型馆网取经,这样一方面能让人们更深入了解该馆,另一方面,也为红色景点的旅游宣传提供助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地拥抱未来。八年的艰苦抗战,通过一处处纪念馆和遗址展现在现代人的眼前。如今一座座网上纪念馆兴起,也必然会为人民追念历史,铭记国难提供更多的方式和便捷。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