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军声东击西攻陷威海摩天岭炮台 巡抚无动于衷

2014年08月14日 16:31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七八月份,威海海事局龙须岛码头一派祥和的景象。120年前,这里并没有这座码头,而是一片光秃秃的海滩,那时日军第六师团步兵第11旅正是从这里登陆,开始了攻打威海陆路炮台的作战行动。将北洋海军的军舰收于威海海港内,炮口对外,后方又有陆地各炮台的守备,原本是固若金汤的。但正因为清军将身后的这片陆地拱手相让,才使得海上军舰腹背受敌。日军从海上的进攻和偷袭也变得更加有恃无恐起来。

  在甲午120周年之际,有更多专家也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北洋海军覆没之地,真正的大患就在身后!

  筹划数年侵略中国

  7月,龙须岛的海风是柔和的。码头上,几十条渔船排列有序,随风轻摆,脚下五六米的地方,白色的浪花轻推着120年都没怎么改变的海岸线。120年前,这里并没有码头,日本人正是踩着岸边的细沙开始向老荣成县城推进。

  牛青山、小成山、大西庄西山、龙须岛南山、官顶山,从日军登陆时拍摄的那些老照片来看,环绕着此处的几座山还是当年的容貌。在网上搜寻甲午战争的资料,能够看到甲午战争从1894年开始,到1895年结束,其中一批日军登陆荣成县的时间是在1895年1月20日,但历史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早在1888年,日本人就花了数十天的时间,对这个地方进行了详细的勘察。日本著名间谍关文炳是发现荣成湾的第一人,他曾步行沿芝罘大道(今天的302省道)进行了侦察。甲午战争爆发后,1894年11月24日,日本海军八重山舰长平山腾次郎等人也曾乘坐高千穗舰,换乘舢板,勘测荣成湾、登上龙须岛。平山等人的报告得到了伊东祐亨、大山岩的高度重视。这个比较式的报告,首选的登陆点就是荣成湾。因为环看整个海岸线,威海是最好的避风港,靠岸的船不会受到寒冬西北风的干扰。

  从海岸向内陆走,数百米后,就能看到龙须岛南山直立的山体,一块摇摇欲坠的怪石格外突兀。而在120年前,日本人也注意到了这块怪石。当年的拍摄设备并不发达,锱铢必较的日本人每留下一张照片都是要踌躇很久,所拍摄的内容必然是有着重大军事意义的,但唯独这块怪石,他们却慷慨地按下了照相机快门。翻看当年留下的黑白照片,那是一张不折不扣的风景照,是为了炫耀还是单纯留念,已不得而知。但如今,它是日军从此处登陆的又一重要证据。

  沿着海岸线继续向西走,是一片平房,在这里,当年登陆的日军也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是由陆地拍向海面,远景是龙须岛南山。再往西走,有几户住家,这个地方离日军登陆点不过几十米远,住在这里年龄最大的是一位叫陈永增的老人,他已经80多岁,但他并不是原住民。平房是附近渔场的宿舍,是解放后才盖的房子。住在这里的人们并不了解,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被践踏在日军的铁蹄之下。

  声东击西攻陷摩天岭

  离开这片居民区,便可直接走上302省道,如今的这条平坦马路在120年前只是一条土路,名为芝罘大道。是老荣成县城通往烟台的要道,日军登陆后,就是从这条路开始了攻打清军陆路炮台之行。

  搭上车一路向西,记者注意到,途经落凤港村附近时,在路边的沙地上,有几条小渔船,船身上有被沙土埋过的痕迹,当地人说这是一个老传统,船上岸后,倒扣在沙地上,再用沙子把船埋起来,用以保护船体,减少海风的侵蚀。120年前,日军登陆先遣部队搭乘的舢板试图抢滩时,威海陆路防御最高司令戴宗骞派出的三哨鞏军,在哨官戴春暄的带领下,曾经依托那些埋在沙滩上的渔船阻击过日军,把他们打了回去。但是,待日军真正登陆时,抵抗的清军已经不见踪影。

  在到达杨枫岭炮台这段路上,港西村、鲍家村、屯侯家这些熟悉的路牌一一闪过,短短不到30分钟的车程,当年日军走完却用了3天的时间,每天行军路程在10公里到20公里不等。对于日军行进缓慢的原因,当地的研究者们包括日军当时留下的资料都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由于天下着大雪,辎重难以运输,加之担心清军伏击,日军步步为营。另一种说法则是日军并不着急,闲庭信步。无论哪种说法,唯一确定的就是,日军在没受到多大抵抗的情况下,轻而易举地就推进威海卫南帮炮台的外围,甚至是可以直接目视侦察。而这一路走来的地盘,全是当时山东省最高长官、山东巡抚李秉衡的地盘。他对此无动于衷,隔海相望的北洋海军也没有任何作为。

  杨枫岭炮台遗址上,向西南眺望,大约数公里之外,是一个叫柳家庄的自然村。1895年1月30日凌晨3点,柳家庄西南的梯田白雪皑皑,灯火通明。日军第6师团长黑木为桢站在其中的一块梯田上,完成了威海卫南帮之战的战前动员。

  如今的杨枫岭上,已经找不到炮台的痕迹,唯一能够看到的是一座有人工雕琢痕迹的山包,这就是当年杨枫岭固定炮台的防御工事。按照史料记载,这个地方除了备炮4门的永久性炮台,还有备炮16门的临时炮台。可临时炮台的防御工事又在哪里?通过老照片的对比不难发现,杨枫岭临时炮台的防御工事,跟摩天岭临时炮台的防御工事相比,单薄得不是一星半点,以至于难觅踪迹。

  站在山上,能够看到西边的摩天岭,但是从地势上看,摩天岭要高于杨枫岭,而北边的三座南帮炮台也并不明显。当年的山头上有多座炮台,杨枫岭炮台并不具备战略优势,那么日军登陆威海后第一个目标就是这里,原因是什么?站在炮台旧址上,记者用手向西比划一条直线发现另一件蹊跷的事:杨枫岭炮台和摩天岭炮台之间是一片山坳,两座炮台距离太近,从杨枫岭炮台打出的弹药,根本打不到山坳里。如果日军从山坳进攻摩天岭或杨枫岭,当年杨枫岭炮台上的清军爱莫能助,如果硬要发射炮弹,那么打中的很可能是摩天岭炮台上的自己人。正是利用这个致命的缺陷,日军才会选择从杨枫岭炮台与摩天岭炮台之间的山坳进攻,他们势如破竹,一天的时间就攻占了摩天岭。通过种种迹象以及当年日军攻打杨枫岭炮台的行军路线,甲午战争研究者高洪超做了一个大胆的推论:实际上日军的目标就是摩天岭炮台,攻打杨枫岭炮台只不过是声东击西的战略。

  军事要地接连失守

  如今想找到摩天岭炮台的旧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记者一行顺着岭后村往北,便进入了无人区。一路上,杂草丛生,墓碑林立,再往山上走,便是任何车辆都不愿去的土路了。

  “就是这儿,你看这条路,乍看跟周围的土路一样,仔细看便能分辨出它有人为的修葺痕迹。”跟着高洪超,记者顺着一条被隐藏在林间的小路上了山。在山林中,五六个乱石堆积的小山包浮现眼前,犹如坟冢一般,这些山包排成了半环形,这就是120年前摩天岭临时炮台防御工事留下的最后遗迹。站在防御工事之间,不难理解摩天岭的来历,它与杨枫岭炮台东西呼应,北边是能保障海军作战的三座南帮炮台,这三座炮台分别是龙庙嘴、鹿角嘴、赵北嘴,摩天岭距离龙庙嘴炮台直线距离2.5公里,距离赵北嘴炮台1.5公里,正北则是鹿角嘴,它们都在摩天岭上8厘米口径野战炮的射程之内。因此日军才会这样迫不及待地攻下这座炮台。

  120年前的那场恶战中,摩天岭炮台的守军最终寡不敌众,守将周家恩壮烈牺牲,日军在拿到摩天岭炮台这样一个利器后,杨枫岭炮台和三座南帮炮台成了被攻击的目标。杨枫岭守将陈万清更是腹背受敌,不得已他只能撤守,在撤退途中又遭日军堵截,若不是丁汝昌在海上及时开炮相救,恐怕也难全身而退。他没有率队撤向威海方向,而是逃往西南方向,彻底脱身甲午战场。

  在攻陷摩天岭炮台后,日军少将大寺安纯死于非命,他是旅顺大屠杀的刽子手之一,也是甲午战争日方死掉的军官中职位最高的将领。大寺安纯并非死于战事,而是在率军攻陷摩天岭炮台后,急于炫耀功绩,登上炮台准备留影时,被炮弹碎片溅射致死的。原来,海上的清军发现摩天岭炮台突然沉寂后,预感不测,便向摩天岭炮台进行轰击,一下子击中了急欲炫耀的大寺安纯。

  在刘公岛的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墙上,挂着一张画,记录了大寺安纯被炮弹碎片击中的瞬间,大寺安纯看上去滑稽至极。而现在遗存下来的中国历史资料里,很多都说大寺安纯当场毙命。高洪超费尽心力得到一份日军老电报的照片,发送电报的时间是在1895年2月9日,地点在今天威海市温泉镇的虎山村,发电者是日军第二军司令部副官,受电者是广岛日本大本营副官大生定孝,大意说摩天岭攻击战之际,大寺安纯被炮弹碎片击中负“重伤”,于9日死于岭后村。日军的野战医院就设在岭后村南的九家疃村,一山之隔,却没有后送,大寺安纯又苟延残喘了9天才断气。这说明他的伤一定是非常重,以至于无法再搬动了。

  三座炮台沦陷

  从摩天岭炮台继续向北走,就是临海的三座南帮炮台,当记者站在离炮台遗址最近的海埠村时,才发现城市的发展与遗迹的保留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冲突。

  如今的海埠村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村落了,黑白照片中的平房早被拆平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居民区。远望海岸线,到处是一片繁华的景色,船厂、电厂、石油码头将这里包围得严严实实。

  龙庙嘴、鹿角嘴、赵北嘴三座炮台都带个“嘴”,这个“嘴”指的就是海岬,是海岸线凸出来的部分。120年前,这样的天堑是设置炮台的必然选择。在如今远距离精确打击的现代化战争年代,这些地方已不是军事要地,反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宝地。龙庙嘴防御工事的土山,当做填平电厂前坑洼地的原料,现今已是找不到任何的痕迹了。赵北嘴也只剩下了一座纪念碑证明了它的存在,而鹿角嘴的土包现今仍存,但包围在石油码头里,位于银白色的圆形蓄罐的后方,已不是一个可供人参观纪念的地方了。

  高洪超曾经费尽周折走进石油码头,并在鹿角嘴炮台的防御工事遗迹上找到一样东西,水泥做的半圆形墙体,在120年前这是否是防御工事的外围墙,他也还没来得及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可用来对比的老照片太少,国内现存的资料更无法直接证实。文并摄 J168

  前几年,在鹿角嘴炮台附近的海埠村有这样一个类似于特罗伊的传说。相传鹿角嘴炮台被日军攻陷后,十几名守备的清军并未逃走,而是藏在了炮台的地洞之中。待到月色朦胧时,藏匿的清军倾巢而出,将留守在炮台附近的日军杀死无数,随后逃走,藏进了海埠村,在村民的保护下,最终躲过了日军的搜查。

  而在日军的一份报告里,高洪超找到了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的是清军撤守炮台时,曾在炮台地洞里留下了大量的炸药,并且引燃了一根长长的导线,作为延迟爆炸装置。日军士兵在搜寻地洞时,发现了这个装置,当时引线燃烧的地方,距离炸药堆还有5厘米,但最终被拦截了下来。发现引线的四名日本士兵的名字,在这份报告里均有提及。

  无论哪种说法是真的,历史都改变不了了,鹿角嘴炮台终没有被炸掉,而海上的靖远舰,也没能逃开被鹿角嘴炮台大炮炸沉的厄运。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