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界宗师"张季鸾陵墓迁入祖籍地 原墓地环境堪忧

2014年08月15日 16:09 来源:东方早报 参与互动(0)

  榆林市东沙生态公园内举行了张季鸾先生灵柩安葬仪式

  张季鸾(1888-1941)

  早报特约撰稿 包单霖

  8月13日,一代“报界宗师”、曾经的《大公报》总编及社论主笔张季鸾先生终于“回归故里”,其陵墓由西安市迁入祖籍地陕西省榆林市。上午9时许,榆林市东沙生态公园内举行了张季鸾先生灵柩安葬仪式,香港《大公报》副总编钟蕴晴,以及包括张季鸾之孙张哲明等六位亲属到场祭拜。

  如今在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工作的张季鸾之孙张哲明,为了祖父的迁坟一事专程赶到陕西。“感慨万千,我们祖孙三代的心愿都完成了。”张哲明用很简洁的话向早报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之前虽然有各种原因,但现在(终于)回归故里了。”

  报纸祭新坟

  张季鸾的墓冢高约5米,占地20多平方米,墓冢底座被青石砌护。据《华商报》8月14日报道,参与张季鸾陵墓修建的工人苗志强介绍,陵墓上面的石头主要来自清涧县,墓室内用的石头来自河北省。“按照榆林当地习俗,张季鸾的骨骸在太阳还未出来时,已经安放进去,里面还放置有文房四宝等物件。”陵墓修建在公园内,市民随时可以过来祭拜。

  8月13日上午8时许,香港《大公报》副总编钟蕴晴一行四人来到榆林市的墓地,下到墓室内,将一个装有两份《大公报》的纸袋交予助理,把报纸放在墓室内的石桌上摊开。《大公报》陕西分社社长张建丽说:“刚刚在墓室里放报纸,是想告诉张老,我们这些晚辈们还在继续着他的事业。”

  对这个最终付诸了实践的迁坟方案,长期从事张季鸾研究的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刘宪阁评价道:“在目前环境下,这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处理方案,尽管不是最理想的方案。中国传统讲究‘入土为安’,迁坟毕竟不太合适。”

  原墓环境堪忧

  张季鸾墓于8月12日上午历经3小时从原址迁出。原来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街道东韦村的陵墓环境堪忧,各界人士呼吁多年,却未获改善。

  张季鸾先生是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奠基者、报刊政论家和爱国人士,同于右任、李仪祉一起被誉为“陕西三杰”。1888年出生于山东,祖籍陕西榆林。1912年任孙中山秘书,参与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稿。他从事了近30年办报事业,1926年起主持《大公报》笔政长达15年,1941年病逝于重庆。毛泽东曾在唁电中称赞张季鸾“功在国家”,而周恩来更是对他给予盛誉:“文坛巨擘,报界宗师。”

  1942年他的遗体从重庆迎返至陕西,在一场规模盛大的公祭典礼之后,下葬在当时西安市杜曲镇竹林村一座占地40亩的陵园中。之所以选择将他葬在西安,除了因为战时的特殊环境所限,还因为挑选的墓地是块“风水宝地”。

  张季鸾和西安有着很深的渊源。沈阳大学文化传媒学院教授刘宪阁说:“张季鸾先生在咸阳刘古愚先生的学堂上学,那里离西安比较近。后来他也多次去往西安,和西安当地的军政界人士都有接触,比如‘西安事变’发起者之一杨虎城。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还给他发电报,从他那里得到了一些建议和看法。”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季鸾主持《大公报》,为促使事变和平解决,以利于抗战大业,曾接连发出多篇社论,其中一篇《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曾在西安城中用飞机广泛散发数万份,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张季鸾陵园建成之初,还有一个连的队伍驻扎在这里,专门为张季鸾守墓。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张季鸾墓也经历了不少风雨。在“破四旧”的运动中,整个陵园变成了庄稼地,并且按照地界,被分成两半,划拨给了两个不同的村子。2004年,其中的玉村率先将自己所拥有的陵墓周边土地租给了一所砖窑。随后,竹林村生产队也将属于自己村的土地出租,建起了一家种猪场。之后报业后辈们也曾在这片猪粪熏天的味道中举行了纪念张季鸾的活动。

  事实上,关于张季鸾墓地环境堪忧的报道从十多年前开始就有了,当地对此曾多次讨论,但始终未能提出让各方满意的解决方法。2011年3月,榆林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惠世新提出将张季鸾陵园迁建榆林的建议,表示既然长安区将猪场、砖厂搬走困难,只要张季鸾亲属同意,榆林各界恳请将张季鸾墓迁葬回榆林故土。同年6月,张季鸾的几位孙辈受邀参加由榆林市政协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张季鸾先生逝世70周年座谈会”。两个月后,张季鸾的家属向陕西省政府写信,请求将张季鸾的墓迁葬到榆林。

  80年前的1934年,张季鸾先生曾回到久别的家乡给父母扫墓、立碑,受到乡亲们的盛情款待,之后发表了著名的《归乡记》。如今他再次“回家”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