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滇西抗战纪念馆馆长花30年收集十万件文物(图)

2014年08月15日 16:38 来源:法制晚报 参与互动(0)

  一位北京市民在纪念馆旁的国殇墓园洒酒祭奠 摄/法制晚报特派腾冲记者 付丁

  以日本投降为背景图的展柜里,摆放着当年那场战争里的实物武器,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擦拭玻璃 摄/法制晚报特派腾冲记者 付丁

  段馆长收藏的日军细菌部队的证物——实验用瓶盖 摄/法制晚报特派腾冲记者 付丁

  法制晚报讯(特派腾冲记者 梁千里) 今天,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日子。1945年的这一天,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如今已是69个寒暑逝去。

  而这一天也是云南省腾冲县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开馆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今天,这所陈列着2万多件藏品的纪念馆正式迎客,至今已经有近百万人曾经光临。今天上午,该馆举行了一个敲钟仪式,以示纪念。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馆内大多数藏品来自于一个人——馆长段生馗。日前,在段馆长的带领下,《法制晚报》记者还参观了8万件藏身地下室的远征军实物史料,其中许多都是首次公开曝光。

  一个人,十万件藏品!这是怎么做到的?

  展馆探访 头盔列阵 两万件展品震撼人心

  任何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只要一踏进这家地上两层的纪念馆,就一定会被大厅三面墙壁上跃层展示的1003顶中国远征军头盔所震撼。这些都是中国远征军将士与日寇搏命厮杀时曾经佩戴的,有的上边还有明显的弹孔。

  与这一顶顶头盔对视,记者似乎是与钢盔下曾经出现的一张张年轻的面孔对视,甚至可以想象钢盔留下弹痕时那面孔上或惊讶或恐惧或愤怒的表情,可以想象他们倒下时带血的钢盔滑落尘埃的瞬间。

  他们为了这个国家在最好的年华抛却生命,而今只留下这一顶顶钢盔,面对这象征十万三千远征军的“头盔阵”,谁能不扼腕动容?

  “你说对了,这就是我特意要求的。”当记者略带激动地向馆长段生馗讲述自己的感受时,这位今年刚刚50岁的腾冲汉子不无得意地这样表示。采访时,他如同一个导演,看到观众为自己的电影而感动,显得十分兴奋。

  进入馆内,则是按照时间序列安排的实物展示。然而与许多同类展馆不同,在这里记者很少看到仿品或者还原品,而是各种实物、照片组成了展览的主题。其中小到当时的钱币、文件,大到美军吉普车、飞机零件,比起简单的展板文字介绍更让人震撼。

  更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展馆中不仅仅是用概念化的描述和枯燥的数字来记录这场战争,更多的是一些当地军民的事迹。

  其中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时任腾冲县长张问德回敬日军劝降书的《答岛田书》,这封信中直言“请阁下及其同僚全部返东京”,并称如果对方答应,他“将前往靖国神社,为在腾冲战死之近万日本官兵祈求冥福”。如此针锋相对,让人抚掌叹服这般气节。

  地下馆藏 每一件都带出一段历史

  本以为馆内这两万件展品已经是国内少有,但记者参观时听说,纪念馆地下更藏着另外8万件藏品。记者赶紧请求段馆长亮亮“家底”。

  在段馆长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地下一层的一扇大门前,“这里的钥匙只有我有,馆里别人都进不来呢!”段馆长一边换上白大褂,一边对记者说。

  当大门打开,一股热气迎面扑来,只见这个有篮球场大小的屋子里,陈列着一排排的铁架,架子上堆放着战旗、枪械残骸、中日双方的帽徽军衔、日军实验用的烧瓶盖、日军的兴奋剂瓶子……一时间记者都不知道该先看哪件才好。

  靠墙陈列的,则是几乎排满四面墙的铁柜,中间除了大门只留下几个空调的位置,铁柜全都敞着门,里边挂着中日军人那时候的军服。据介绍,开着柜门是为了通风保存,同时整个地下室靠空调保持着39℃,这样才能防止这些“宝贝”腐烂。

  “你看这件是咱们军官的军服,是麻的,那件是日本普通士兵的军服,就是棉的了,可见当时双方服装材质的差距。”段馆长随手拿起一件展品都能给记者讲一段历史。

  “这是慰安所门口挂的日军面具,是他们的性神……”

  “这是日本军人当时做动物细菌实验的器材残骸,跟731部队是同一个性质……”

  “这是斩断铁索桥时留下的铁索,当然为了阻止日军前进而不得不如此,我们在江底把它找到的……”

  当记者问他,究竟哪一件是他的镇馆之宝,段馆长有些犹豫地拧了拧身子,环视着满屋8万件藏品说:“刚才我给你看的这些都是!”

  为什么不放到地上去展览呢?“因为放不下啊!”段馆长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明显带着一种得意。

  显然,他的得意是有资本的,“这里十万件展品,全是我收藏的!”

  本报摄影记者参观完之后,感慨道:“太厉害了!甩其他博物馆十条街不止!”

  法制晚报讯(特派腾冲记者 梁千里) 收藏经历   幼时玩具 成了第一批收藏品

  本来记者是专程去采访这些展品的主人段生馗的,但是看完展品记者又产生了怀疑:这些都是一个人收藏的?

  段馆长也承认,经常有来访者提出这个质疑,认为一个人收藏十万件实物展品,这是不可能的。“这是我30多年的心血!”段馆长提起来颇为感慨。

  这样宏大的收藏项目,开始时其实是略带儿戏的。“我们腾冲有很多打仗时候留下的东西,我小时候就跟小伙伴们一起玩打仗游戏,钢盔之类的东西也有几十件,我是‘司令’嘛,大家就让我保管这些‘玩具’。”段馆长回忆起来也露出微笑。

  有这样的童年,其实和腾冲这个地方的历史分不开。抗战时期,日军曾经对腾冲三次清乡,当时的游击队做抵抗,结果日军居然采取了“被打死一个士兵就杀一百个老百姓”的方式进行报复。段生馗从小就听家里大人讲,某家某家的人在抗日的时候被杀了,因此对于和抗日有关的东西也格外敏感,也爱玩打日本鬼子的游戏。

  和北方的家庭不同,腾冲当地百姓对于远征军的遗物有着天然的热情,加上当地民居都有个大院子,所以堆放这些物品也不觉得碍事。甚至于大家玩打仗游戏的时候,还有家长会“指点”一下军礼不标准、举枪的姿势不标准。

  在小伙伴们的帮衬下,这样的“玩具”也越攒越多了。到了段生馗上中学的时候,已经有200多件了。

  坚持30年 曾经两次差点放弃

  据段馆长回忆,真正让“玩具”变成收藏品的,还是上高中时他看到的一本杂志,上边有关于收藏邮票、烟标的内容,“我就想,我这些东西是不是也是一种收藏呢?”从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到处搜寻各种战争遗物。

  不过作为年轻时候的一个爱好,能够坚持到成年并不容易。段生馗承认,他曾经有两次想放弃这些东西。一次是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为了去寻找收藏品,一度耽误了工作,当时他在银行的领导还专门找他谈话:“小段啊,我们是金融系统,你这个工作是文化系统干的,跟我们不是一个行当啊。”所幸当时段馆长的父亲仍然十分支持他的收藏,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慢慢学会了协调和工作的关系。

  第二次是1999年他当了当地银行的领导,按规定要求到别的地方轮岗,但是这样就不得不跟手头上的东西说再见了。而且当时有一个老板,曾经提出300万收购他的全部藏品。在那个时候这笔巨款足以让他过上“土豪”的生活。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舍得放弃,“跟这段历史、跟死去的英灵、跟父老乡亲怎么交代呢?”段生馗这样说。最后银行的领导也同意他留在腾冲继续工作。

  于是这项收藏一直坚持到了现在,之后藏品越来越多,段生馗还专门租了两个仓库用来摆放存储,构成了现在的滇西抗战纪念馆的藏品基础。如此多的藏品,花费必然不菲,段馆长也承认,一是靠朋友之间的帮衬借贷;二是他收藏的字画、玉石等项目也有一定的收益;三是他在当地银行工作,可以通过贷款临时解决一下资金周转的问题。

  搬入新馆 希望记录一段历史

  实际上,一直到2005年,段生馗才将这些展品陈列在腾冲和顺古镇的一家纯民间博物馆内展出,当时还有人质疑他这种“刀刀枪枪”的东西对整个和顺古镇的“侨乡文化”是一种干扰,不过他力排众议,最终坚持了下来,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

  在几年前,有领导到这家民间博物馆视察,觉得这里的防火设施不太完善,于是向县里提出了改建移址的问题。之后在各方的努力下,按照腾冲民居格局设计的滇西抗战纪念馆就建在了埋葬着中国远征军部分将士遗物的国殇墓园边上,许多人都是先参观纪念馆,再参观国殇墓园,这也是段生馗希望看到的。

  如今,段生馗的想法已经不是高中时收藏“玩具”那般了,“我们这里有这样一场战斗,这么惨烈,取得这么大的战果,把日本鬼子全面歼灭了,可是如果没有人知道,太可惜了。”于是他已经将自己半生积攒下的十万件收藏当成了一项事业,一项记录历史的事业。

  眼下,段生馗除了继续收藏各种展品,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能将藏在地下室的展品整理之后摆放出来供人们参观,另一个则是希望由文物部门对所有展品进行文物鉴定。但是十万件的收藏,他收藏了30多年,这项工作要做多久呢?他还不知道。

  文/特派腾冲记者 梁千里

  摄/特派腾冲记者 付丁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