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东方风来满眼春》作者:我把邓小平写成人不是神

2014年08月21日 16:26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1992年1月19日下午,邓小平在深圳迎宾馆。后排左一为陈锡添。(图片由原《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江式高提供)

  1992年1月20日上午,邓小平在国贸大厦。后排右二为陈锡添。(图片由原《深圳特区报》摄影记者江式高提供)

  讲述者 陈锡添

  一纸风行,名动天下。

  1992年3月26日,陈锡添和他写的长篇新闻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与邓小平的名字一起,传遍海内外。如今陈锡添三个字已经和改革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1992年,邓小平南巡视察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东方风来满眼春》,则将改革的讯息、伟人的声音传遍世界。但陈锡添说:“我只是历史转折瞬间的记录者”。如今虽已过去22年,但退休在家的陈锡添依然对1992年的那五天记忆深刻,各种细节历历在目。

  当年写《东方风来满眼春》,有两句小平的话没写,至今遗憾,“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又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

  我有预感,小平的这次南巡,决不是一次简单的度假。

  印象

  记忆力强

  小平能记住40年前见过的叶挺的儿子,也能记住邓颖超的祖籍是河南

  语言幽默

  小平说开的会太多、文章太长、讲的话太多没用,他指着深圳高楼大厦说,你看看,这么大一片高楼大厦,是写文章写出来的吗?

  逻辑严密

  小平在任何一个场合一坐下来就开始讲话,讲的话不重复,今天谈一点明天谈一点,都是重要的话,没有一些闲话,更没有废话。

  追忆

  “当时是深圳市委领导直接通知我,没有通过报社,报社都不知道。我当时也有预感,小平的这次南巡决不是一次简单的度假”

  1992年1月18日,当时担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接到一项任务:跟随采访到深圳视察的邓小平。

  陈锡添说,当时通知得很简单,但背后的意义很重大,通知大意是说:明天上午8点钟,你坐市委书记李灏的车,到车站去接邓小平同志,你要采访好,责任重大,任务绝密。

  “当时是深圳市委领导直接通知我,指定我去的,没有通过报社,当时报社都不知道,”回忆当时接到采访任务的经过时,陈锡添说,“当时上级领导说的非常清楚,这是一项绝密任务,老婆都不能告诉,自己知道就行了,回到家跟家人说有公务,第二天就出发了,这期间就一直住在宾馆。”

  “我是深圳唯一指派的文字记者。”对于这次历史机遇,陈锡添说“我当时也有预感,小平的这次南巡决不是一次简单的度假。”

  从1992年1月19日至23日,邓小平在深圳期间,陈锡添一直跟随采访。小平同志于1992年1月23日离开深圳去珠海后,当晚陈锡添将小平同志在深圳5天的谈话记录全部整理完毕交给市委后,就回家了。

  “直到3月22日星期日,《南方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小平同志在“先科”人中间》。”陈锡添说,看到这篇文章,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再等,“我马上赶回家,铺开稿纸,写下标题:东方风来满眼春。到24日下午,11000字的长篇通讯一气呵成。”陈锡添说,25日稿件拿到市里送审,当时的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广慧立即拍板:“发吧!稿子我就不看了,但要注意,你们要把小平同志写成人,不要写成神。”

  1992年的3月26日,《深圳特区报》头版刊登了陈锡添的11000多字的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此文一出,顿时轰动海内外。

  陈锡添说,发稿时正值全国两会,刊载这篇报道的《深圳特区报》送到北京广东团驻地后马上被抢光。“别的省市代表团知道后,也都来抢这张报纸,第二天又送去一批,又被抢光了,”陈锡添说,因为这篇报道,“代表们根据这个谈话精神对政府工作报告提了很多修改意见,最重要的修改是经济发展的指标,速度从6%改为9%”。

  两句话没写上,至今觉得遗憾。“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

  陈锡添说,这篇稿件成稿,他自己没有再写第二稿,直接就交稿了。但因为有两句话没写上,至今觉得遗憾。

  这两句话是:“不要搞政治运动,不要搞形式主义,领导头脑要清醒,不要影响工作。”“年纪大了,要自觉下来,否则容易犯错误。像我这样年纪老了,记忆力差,讲话又口吃,所以我们这些老人应该下来,全心全意扶持年轻人上去。”

  陈锡添说,这两句话原本他是写在底稿上的,自己思虑再三后,最终还是给删掉了。

  “现在想想,还是当时我的思想不够解放。”陈锡添说,虽然这篇报道是他一生的巅峰之作,“但这也成为我一个终身遗憾。”

  对话

  小平的女婿、邓林的老公叫吴建常,有一次他在酒会上碰到我,他知道我写的这篇文章,他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我代表全家感谢你

  华西都市报:《东方风来满眼春》发出后,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有些风险,有没有害怕过?

  陈:说实话,当时这篇文章发出去,我有点害怕,当晚就睡不着觉。但不是怕丢官,怕影响邓小平的形象。通讯中很多是“邓小平说”,弄错了怎么办啊?直到新华社通稿发稿才安心。

  华西都市报:这篇稿子见报以后,有没有听到过邓家是怎么评价的?

  陈锡添:有过一个,就是小平的女婿、邓林的老公叫吴建常,有一次他在酒会上碰到我,他知道我写的这篇文章,他当时就说了一句话:我代表全家感谢你。

  华西都市报:采访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细节让您记忆深刻?

  陈锡添:那很多,比如小平在先科公司视察时,见到叶挺的儿子叶华明,邓小平立刻问他你是老几啊是老二吗?这个情节就令我产生了疑问,邓小平为什么问叶明华排行老几,还问他弟弟。事后,我就去找叶华明重访。叶华明说,当年叶挺飞机失事之后,他跟弟弟就到聂荣臻那里了,他的妹妹叶扬眉到周总理那里。那时邓小平经常去聂帅家里做客,看到两个小孩在家里转来转去,聂荣臻告诉小平这是叶挺的两个儿子。

  华西都市报:这是几十年的事情了。陈锡添:是啊,小平说都快40年没见面了,但一听说是叶挺的儿子,一下就记起来了,说明邓小平的记忆力很强啊,在先科公司期间,邓小平看《我们的邓大姐》时,邓楠说邓大姐是广西人,邓小平纠正,她是祖籍河南,她只是广西出生。后来我去查资料,发现邓小平说得对。小平的记忆力真的非常好。

  华西都市报:您在通讯里,多处提到陪同的人多次被邓小平幽默所打动,作为亲历者,您觉得小平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陈锡添:首先是没有废话,虽然当时已经是88岁高龄,讲话难免有些中气不足,断断续续,但是逻辑很严密,讲的话都是非常重要的话,没有什么废话。另一个,我觉得他的语言很平实。

  华西都市报:小平给人一种什么样的印象?陈锡添:如果不说他的身份,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头。穿着夹克、灰色裤子,老是微笑,虽然行动有点迟缓,但目光很有神,思路非常清晰,思维敏捷,记忆力强。穿着都是很朴素,就是跟平常老头没什么不一样,就是脑子不同,太睿智太聪明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