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西百年彩调艺术遇窘 传承人建议回归草根求发展

2014年08月22日 2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桂林8月22日电(赵琳露 余向丽)曾红极一时、广泛流传于广西城乡的彩调艺术如今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等尴尬局面。

  彩调又称“调子”“采茶”和“嗬嗨戏”,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因其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贴近群众生活,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于2005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出身梨园世家的梁熙成,从1974年开始收集考证广西永福彩调资料,深入乡野采风考证,并到广西宁明、百色等地考察,历时40载。

  8月22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永福彩调史稿》新书发布,作者梁熙成坦言,他是在为彩调立传,为“泥腿子”艺人们写书。

  新书详细论述了彩调的起源、传承、规制、发展、行规习俗、彩调人物与音乐等诸多方面,并记录了大量彩调老艺人口口相承的历史,附录有采访笔录、逸闻趣事、服饰、行头、道具、乐器、脸谱等实物印证照片。

  “一天两天不唱调,急得心火跳”,在当天的新书发布会上,国家级彩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覃明德现身,即兴演唱数首彩调。谈及当前彩调发展面临的困境,覃明德与梁熙成同时提出了让扎根于民间的彩调回归民间的建议。

  作为彩调的发源地,永福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彩调传承展演活动。全县9个乡镇共有70支业余彩调队,乡乡有彩调队伍,队员达2000多人。当地民众无论是从田间地头走出来的农民,还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亦或是刚上小学的孩童,都能熟练的哼上几句调子。

  梁熙成说,彩调是一门草根艺术,过去唱调子的,大都是些目不识丁的“泥腿子”。而正是这种草根艺术,才会受到生活在社会底层平民百姓的青睐和喜爱,并反过来又为这种草根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和生存环境。(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