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海译文控告叶开主编《语文书》选文侵权案将开庭

2014年09月10日 13:53 来源:新闻晨报 参与互动(0)

□王智量译著,初版于1987年。

  日前《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廖增湖(笔名叶开,微博名@老虎不吃饭饭)在其微博发表《大翻译家王智量教授如何被出版社盘剥》一文,在文化圈引起极大反响。昨日,上海译文出版社针对廖增湖攻击该社“盘剥翻译家王智量先生”一事在网上发表声明,指出“廖增湖先生的言论严重失实,已经构成了对我社名誉的蓄意诽谤与侵害”,并称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手段的权利。而廖增湖昨晚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想对此事进行回应。

  面对这场争议,上海作家陈村昨晚通过微博表态:“我冒昧说一句,替老翻译家说话很好,但质疑要有凭据。@上海译文发声明后,应核实质疑素材,回应。如有错应道歉,争取和解。都为文化好,不必你死我活是吧。”

  争议缘起 孙仲旭离世引发翻译家处境探讨

  优秀青年翻译家孙仲旭上月底突然离世,把翻译家的生存状况展现在公众面前。在为他痛惜的同时,廖增湖想起两年前为大翻译家王智量教授鸣不平的往事。廖增湖在微博中表示,《中国青年报》2012年5月9日特稿《被遗忘在翻译的世界里》一文中,谈到大量翻译家被译文出版社盘剥侮辱的事实,当时他就写了一篇文章为王教授鸣不平,后来遭到该社某些人的“公报私仇”。

  尽管廖增湖对译文社声明不作回应,但他表示,自己这么做,目的就是想为翻译家呼吁,呼吁社会来关注知识分子的生活质量,让他们能够得到生活保证,维护一个正面的形象,这方面媒体也应该正确引导。“其实也不光是对翻译界,靠稿费生存的人,除了专业作家,很多人都没有生活保障,80多岁的王智量老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多次诉苦,我在网上转发此文,也是希望唤醒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和认识。”廖增湖表示,翻译稿酬、原创稿酬的问题,不仅仅是整个环境的问题,还有个别出版社缺乏自律、不尊重翻译家、肆意盘剥他们劳动的问题。

  之前报道 王智量一天翻译收入不及护工

  那么,廖增湖在微博上转发的中青报特稿《被遗忘在翻译的世界里》里,究竟是如何描述翻译家被盘剥的呢?文中写道,王智量是个完全不懂当下出版和投稿流程的人,“译了无数的作品,写了无数的文章,却不知该如何投,还数次被出版社‘欺负’”。

  文中提到,在翻译《屠格涅夫散文诗》时,诗的稿费本应按行数计算,但上世纪90年代,一个出版社编辑却只肯按字数给他千字20元的稿费,不到4万字的书,王智量总共才拿了600元稿费。合同到期续签时,他对那位编辑说:“能不能每千字给我加1元以示尊重?”结果编辑立马毁约,另找了两个人“改写”了一下他的译稿,就重新出版了。提起这事,他有点伤心,“我不是想要钱,只是觉得人格上受了损伤”。

  王智量翻译的狄更斯《我们共同的朋友》 是目前唯一的中译本,但自上世纪90年代合同到期后,至今未续版权。

  家里墙上挂着的屠格涅夫画像上,旁边有其散文诗中的两句话:“你想要幸福吗?先得学会受苦。”用俄语饱含深情地念完这两句话后,王智量自嘲,按那家出版社给他的稿费,译这一句话,只能得两毛钱。

  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住院时,王智量得知医院护工的工资是一天120元,计算道:“我一天能翻译20行就不错了,才70元,还没有护工阿姨的工资多呢。”

  译文社声明 基本事实与指控“大相径庭”

  昨天,面对廖增湖持续在新浪微博上攻击“盘剥翻译家王智量先生”一事,上海译文社发表声明,称“由于廖文所涉及之事发生在二十七年前,译文社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调查取证,找出当年的样书和稿费记录,发现基本事实与廖增湖的指控大相径庭”。声明中表示,“在计算散文诗的稿酬时,行业内通行的做法是按照散文的办法算字数而非诗歌的办法算行数。但在当时译者的一再要求下,这本书破例按照诗歌计算稿酬(即每二十行按千字计),这样一来,实际字数仅为44000的稿子,最后是按130000字计算的”;“八十年代末的稿费是按照1984年文化部颁发的《书籍稿酬试行规定》计算的,其中翻译稿酬标准为千字4—14元,而这本书我社以接近上限的标准13元/千字支付。因此,从1987至1992年,《屠格涅夫散文诗》(王智量译)一共印过三次,总计47000册,共支付译者2382.06元稿酬”,“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1987—1992年间,近两千四百元的收入绝不是一个小数目”

  译文社专门找到了相关的稿费通知单,指出“廖增湖先生言之凿凿地在微博上反复强调这本书‘印了百万册,只给200元(后来又纠正为600元)’,与事实出入极大,却拿不出任何证据,实属性质恶劣的诽谤”。

  此外,对于廖增湖所言“毁约”一事,译文社解释说,1999年,该社筹备出版《屠格涅夫文集》,希望在其中一卷《屠格涅夫诗选》中除了收入其一般诗歌以外,也收入其散文诗,并想在这一部分沿用王智量先生的译文,所以需要重新拟定新合同。但经过反复商量,编辑和译者在标准上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只能作罢。最终《屠格涅夫诗选》中的散文诗改约该卷中其他诗歌的译者黄成来、金留春翻译,而廖增湖在没有任何学术及法律依据的情况下,信口开河地指责两名资深翻译家“改写”,“这已经构成了诽谤和人身攻击,不仅违背学术道德,而且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关系复杂 双方另一侵权官司明日开庭

  译文社还透露,在中青报发表特稿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王智量本人并未与该社直接交涉,所有的攻击都来自廖增湖以及某些单方面采信其说法的媒体。“比如自始至终故意淡化时间概念,引导不明真相的读者用现在的通胀率衡量二十多年前的货币,中青报的报道中甚至拿时下护工的工资与二十多年前的稿费标准相比,这种关公战秦琼的手法既卑劣又险恶。又比如,廖增湖一直强调诗歌应该按行计算,却刻意忽略这本书是散文诗而不是一般诗歌的事实,混淆散文诗(不分行)与一般诗歌(分行)在稿费计算行业惯例上的差别。”

  声明中表示:“我社向来尊重包括王智量在内的所有老翻译家,向来将维护老译者、老译本资源作为本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正是出于对王智量先生的尊重,不忍心因为此事打扰他的生活,影响与老先生在多年合作中结下的情谊,所以两年来在廖增湖及中青报对我社含沙射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隐忍和克制的态度,相信谣言止于智者。但廖增湖近来持续数日重提此事,且把矛头直接指向我社,相关微博转发量已近五千,转发评论者不乏媒体及微博大V,已经对我社声誉造成严重伤害,逼迫我社不得不采取行动讨还公道。”

  在上海译文社和廖增湖之间,还有另外一层关系。上海译文社控告廖增湖(署名叶开)主编的《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多篇选文侵犯该社专有出版权的诉讼案即将于明日开庭,声明指出,“我们有理由怀疑廖先生此番再度翻出陈年旧账并肆意造谣的动机,其在微博中声称译文社‘公报私仇’,实乃贼喊捉贼、欲盖弥彰之举”。 □晨报记者 徐颖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