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别拿老作家当“冷饭”炒

2014年09月12日 14:25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日前有出版社宣布,即将出版发行张爱玲“最后一部未曾刊行的遗稿”,引发许多议论。“张爱玲最后一部作品”的说法十多年来屡屡出现,当年《同学少年都不贱》出版时,就被称为“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随后小说《郁金香》面世,旗号也是“张爱玲的最后一部小说”。2009年,《小团圆》面世,依旧是“张爱玲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遗作”。因此批评者感叹,“张爱玲最后一部”又来了。(8月29日《北京晨报》)

  看到这个新闻,你是不是顿时有“张爱玲遗作何其多”之感?如果说此番整理出版的张爱玲遗稿《少帅》确为她的最后一部小说,那么,此前整理出版的《同学少年都不贱》、《郁金香》、《小团圆》也打着“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的旗号,就恐怕涉嫌忽悠读者、借此炒作了,类似于电影制作商动辄拿明星的最后一部武侠片、古装片、谍战片来等说事,不过是一个炒作噱头而已。

  相关出版社不断整理出版张爱玲“最后一部”遗作,或许是想让读者读到张爱玲的更多作品,能对张爱玲有更准确全面的理解。但频繁使用“张爱玲最后一部小说”的旗号,是否妥当?

  正如上述报道所说,与张爱玲作品的经历类似,鲁迅、胡适、梁启超等许多近代甚至古代作家都是出版业反复炒作的对象,他们的著作被无数次粘贴拼凑之后,冠以新的名字,就变成了一本新书。每一个人基本上都有数十部乃至上百部名字不同、但内容重复的书籍在市场上出现。为何?因为出版业本就竞争激烈,生存不易,老作家的作品早已过版权保护期,因不需付版税而成本低。

  另一方面,频繁翻炒老作家背后,也潜藏着当代文学创作低迷、优秀作品稀缺的隐忧。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曾把国内童书现状概括为“三多一少”——出版社多,作家多,作品多,精品少。其他文学创作同样如此,虽然文学大军在扩容,比如网络文学就十分高产,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精品力作堪称奇货可居。这些或许是文学界、出版界该深思的一个问题。

  □ 何勇海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