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拯救400年“福安说书”:建说书亭 传承人每周开讲

2014年09月14日 19: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宁德9月14日电 题:400年“福安说书”的拯救:建说书亭 传承人每周开讲

  作者 叶茂

  醒木惊鸣,铜钹响起。台上之人手持摇扇,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唱腔一起,或似带着哭腔,或高亢激昂,嬉笑怒骂间分明生旦净末丑,谈古论今中褒贬忠奸是非。

  台上是巧舌如簧、滔滔不绝,台下是浑然忘我、倾心聆听。200余名“说书迷”或端坐,或翘着二郎腿,身临其境中,细细品味着说书的乐趣。

  台上、台下的这一幕,自今年5月以来,每周有5天在福建福安市阳头人民广场的说书亭上演。55岁的福安评话传承人杨光兴,在说书亭中,延续着这一民间草根艺术的生命力。

  “自己从小都是讲这个(福安说书),老人也听得快乐,把这个(福安说书)传承下去,也是我的期望。”杨光兴14日对中新社记者说。

  “福安说书”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大量北方说书人迁徙福安,当地人择师而从,并以福安方言逐渐自成一派。福安说书”内容迎合民众疾恶如仇、追求真善美的心理,贴近民众生活,在打板、唱腔、动作、口技等细节方面非常讲究。

  “以前(鼎盛时期)福安有70多个说书的,现在就剩2个,老的老,去世的去世,传承很紧张。”杨光兴感叹道,说书就靠一个声音,老了就唱不了了。

  今年55岁的杨光兴,从小在家庭氛围的影响下,1975年起便跟着哥哥学说书,之后到福建柘荣县拜师学艺,至今已将近40年。

  早期,杨光兴带着说书的手艺,辗转于各村之间。改革开放以后,“福安说书”在当地流行开来,杨光兴便在城关巡演,说书行当盛极一时。

  然而,在时下电视、网络、KTV等的冲击下,“福安说书”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曾经的说书人老的老,去世的去世,杨光兴的两个徒弟也转行经商。历经百年兴盛,“福安说书”面临着消亡的危机。

  可喜的是,民间与政府的合力抢救,未让这一民间艺术就此消亡。杨光兴搜集、整理说书录音磁带500多片、说书讲本50多册;当地政府在阳头人民广场建设说书亭,为“福安说书”提供了固定的表演场所;说书亭每周开讲5天,一年补贴说书艺人2万元人民币。

  “现在建了个说书亭,让老人家有固定的地方坐在这里听,不然一个晚上这里,一个晚上那里。”杨光兴说,人多的时候,一个晚上有300多人来听。

  福安市文体新局副局长陈惠明表示,杨光兴的材料整理出来后,将为其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时,明年将考虑从其它方面进行扶持。

  记者在现场看到,说书亭是一个四角的亭子,亭子中央摆着一个案台;杨光兴就在这案台后,演绎着“福安说书”这一民间艺术。

  说书亭前,每当夜幕降临,数百名听众把亭子围得满满当当,有老人、小孩,也有年轻人。“我经常来听,说书既好听,又可以了解过去。”青年人张长振说。

  “本地老人喜欢说书,也是福安的一个传统。我想通过自己的一个方式将说书延续下去,也让老人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杨光兴表示,希望再带些徒弟,让“福安说书”传承下去。(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