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身边工作人员忆汤一介:是非常非常纯真的人

2014年09月15日 14:28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9月9日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国学大师汤一介先生去世。有人说,先生的离去,不仅是北京大学的损失、哲学界的损失,也是整个中国思想界与社会科学界的损失。记者12日联系到了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李畅然、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王小婷等与汤先生接触过的工作人员,回忆了汤先生的二三事。

  对国学感情非常深

  李畅然告诉记者,他是在2003年《儒藏》筹备阶段,就开始进入研究中心工作的。当年的3月份,他第一次见到汤先生。因为当时中心里有很多老先生,所以对汤先生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但是跟汤一介一起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对汤先生的印象逐渐丰满起来。当时汤先生已经接近80岁高龄,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做《儒藏》这么浩大的工程,而且他组织了如此多的学者,这都说明先生的个人能力和对学术的追求是非常强大的。

  “先生这一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是非常深的。”李畅然回忆说,汤先生的父亲汤用彤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因为家庭的影响和自身的经历,汤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发扬很关心,而且非常有使命感。

  李畅然最后一次见到汤一介是在今年6月27日的《儒藏》精华编百册出版仪式上,据他说,当时汤先生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了,坐着轮椅,旁边的工作人员看着都很心疼,因为他说话明显的有气无力,但是他还是坚持出席这个仪式。而让李畅然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当时汤先生说:“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为《儒藏》尽一份力。”关心年轻人,为人谦和平易

  汤一介作为北大的资深教授、国学大师,为人非常谦和平易,也非常关心年轻人。

  王小婷回忆说,她在北京大学读博士期间,正好是《儒藏》进行筹备阶段,她经常在老先生们开会的时候做会务工作。汤先生对他们这些工作人员非常平易近人,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主动来跟年轻人喝酒谈心。等到她要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汤先生还多次询问,并给出了很多细节性的提醒。而且,她多次去先生家,先生吃的住的都很简单,家里没有奢侈的摆设,满满的都是书,四面墙上都有从地面到屋顶的书架。

  李畅然进入《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的时候只有29岁,年轻人性子很急,说话也很冲。汤先生经常包容他,并提醒他,做人要谦和一点儿。对待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客气,不管是直接面对面说话,还是写字条,语气都很谦和。

  李畅然非常感动地告诉记者,2013年他出版《清代<孟子>学史大纲》时,委托汤先生给他写序。因为知道先生非常忙,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先生不但给他写了序,还推荐给一些学者,让他们写了书评,发表在报刊杂志上,对他的帮助非常大。

  而且,汤先生很为年轻人着想,每次大家去家里看他都要买东西,他就会说,“我们生活很简单,你们买这些东西,我们吃不了也用不了,一定不能再买了。况且,北京生活不易,你们年轻人没钱,应该省着用。”

  伉俪情深,感情让人羡慕

  汤一介的夫人乐黛云是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们自从1949年相识相知之后,感情一直非常好。据王小婷介绍,她在北大读博士的时候,就听说过汤先生和乐先生的故事。2005年,乐先生不小心骨折了,汤先生对她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工作再忙,每天也都会扶着乐先生到未名湖边上散步。这样相濡以沫的感情,让在校的学生们羡慕不已。

  2008年乐先生和汤先生到山东工作,王小婷那时已经在山东大学工作了,她负责接待夫妻二人。王小婷说,他们非常恩爱,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出双入对,言谈间绝对是举案齐眉、比翼双飞。当时,乐先生到山东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而汤先生是到山东大学检查山大承担的《儒藏》编纂工作的进度。对此,汤先生戏言说,开始他陪乐先生,后来是乐先生陪他。

  最让王小婷津津乐道的是,他们夫妻二人虽然都是大学者,但是不乏对生活的热爱,有着年轻人所谓的“吃货”本色。他们提出,吃饭不吃大饭店,要吃就吃山东的特色鲁菜。王小婷当时带着他们,就在山大南路上找了一家非常不起眼的鲁菜馆子,点了糖醋鲤鱼、九转大肠、爆炒腰花等便宜但是传统的鲁菜。两位先生吃得非常高兴,说是在山东吃的最开心的一餐饭。

  在结束采访的时候,王小婷突然说:“其实,汤先生和乐先生是非常非常纯真的人。汤先生生平有一件非常得意的事,就是家里的兔子比羊多。”原来,汤先生属兔,乐先生属羊,他们非常喜欢收集各种兔子和羊和玩偶、摆件等饰品,只要看到了,不管什么材质,他们都会尽力买回家。所以,他们家里除了书多,就是兔子和羊多。□本报记者 张晓涵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