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作家张贤亮去世 曾任宁夏文联主席 后下海经商

2014年09月28日 17:37 来源:西宁晚报 参与互动(0)

  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拍摄基地。

  传奇人生

  许多人都读过张贤亮的小说,认为张贤亮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作家,张贤亮1936年生于南京,童年是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度过的,他的父亲毕业于哈佛商学院,9·18事变后回国,先后结交过张学良、戴笠等人,1949年,张贤亮的父亲作为旧官僚被关押,于是,被认为出生于反动家庭的张贤亮,注定要历经一番磨难。

  1954年,张贤亮带着母亲和妹妹,离开北京。那时,张贤亮的父亲已在监狱中死去。18岁的张贤亮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们在过去只是从岳飞的《满江红》中读到过的贺兰山下,安了家。

  张贤亮在西北大漠反而如鱼得水,和所有青年人一样,张贤亮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开始了诗歌的写作。《夜歌》、《黎明时的歌》等都曾公开发表,1957年的张贤亮已在西北,甚至全国的诗坛都颇有知名度。

  1957年7月,当时很有影响的文学月刊《延河》登载了张贤亮的《大风歌》,引起轰动,这首诗歌在今天读起来,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青春的豪情。然而,就是因为这首《大风歌》,张贤亮运交华盖,遭到了猛烈的批判。

  张贤亮因《大风歌》的写作被划为右派,关进银川市附近一个叫做西湖农场的劳改农场,过起了与世隔绝的囚犯生活,张贤亮期盼着有一天能走出劳改农场,看看外面的世界。1960年的一天,张贤亮逃离了被关押了三年的劳改农场。

  张贤亮被关押期间,母亲又被遣送回了北京,母亲的远离使张贤亮进一步陷入了孤独与苦闷之中,抽烟几乎成了张贤亮劳改生活中唯一的乐趣,缕缕青烟,带给他些许安慰。

  后来,张贤亮把自己劳改生活中许多铭心刻骨的经历写成了文字,读张贤亮的小说,总有人说,那不仅仅是用墨水写出来的。

  张贤亮右派生涯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劳改和劳教中度过的,运动一来就抓去劳改,劳改几年又到另一个农场就业劳教,这种抓了放,放了抓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文革后期。

  张贤亮说:我最好的爱情小说,是一个没有爱情的人写出来的。这段失恋的经历后来被张贤亮演绎成了小说《灵与肉》,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牧马人》更是感动了许多那个年月的人们。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张贤亮最初写作小说时,并没有摘去右派的帽子,完全失去自由。

  张贤亮小说的接连发表,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经过一个联合调查组的调查,1979年9月28日,在农场子弟学校教书的张贤亮接到了一纸通知,告别了长达22年之久的右派生活,这时的张贤亮已从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成了一位四十三岁的中年人。

  1980年,张贤亮调入宁夏《!!溯方》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开始专门从事文学创作。

  张贤亮成了新时期饱受争议的作家之一,戴惯了右派帽子的他,头上又加了一顶著名作家的帽子。

  1980年,1983年,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更是让张贤亮名声大振。

  他担任了宁夏作家协会主席、文联主席,完成了400多万字的作品。

  1992年,张贤亮又一次做出了出人意料的举动,他弃文从商,下海了。

  镇北堡是明清时代的边防城堡,张贤亮从这片荒凉中看到了商机,1993年张贤亮当起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建立了镇北堡西部影城,在影视圈内颇有影响,有人称,张贤亮是一个成功的出卖荒凉的作家。

  代表作品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灵与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肖尔布拉克》、《初吻》等;中篇小说《河的子孙》、《龙种》、《土牢情话》、《无法苏醒》、《早安朋友》、《浪漫的黑炮》、《绿化树》、《青春期》、《一亿六》等;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我的菩提树》、《习惯死亡》以及长篇文学性政论随笔《小说中国》;散文集有《飞越欧罗巴》、《边缘小品》、《小说编余》、《追求智慧》、《中国文人的另一种思路》等。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1980年的《灵与肉》、1983年的《肖尔布拉克》、1984年的《绿化树》),多次获得全国性文学刊物奖,有9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电视搬上银幕(《牧马人》、《黑炮事件》、《肖尔布拉克》、《龙种》、《异想天开》、《我们是世界》、《男人的风格》、《老人与狗》、《河的子孙》)。

  作品译成3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成为中国新时期以来的作家之一,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时代周刊》、《远东经济评论》、英国《卫报》、新加坡《海峡时报》、日本《产经新闻》、德国电视台、瑞典电视台等世界著名新闻媒体都对他十分关注,国内中央电视台及各省市媒体都对他做了大量报道。 本报综合消息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