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讨张贤亮作品:如何评价性和欲望的大量描写

2014年09月29日 00: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上官云)27日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去世,引发各界哀悼。这位著作等身的作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写出《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小说,因其中对性的大胆描写,在被奉为经典的同时也曾引发“低俗”争议。然而,28日,记者在采访一些作家、批评家时发现,在文学圈几乎从未有人认为张贤亮的作品低俗。作家叶开更是表示,以“性”的标签套张贤亮作品是荒唐的处理方式,“张贤亮对性的描写是美化的。在他的书中,将女性作为女神和美好的象征,代表走向精神自由和光明,绝非欲望对象。”

  内容:描写“性”是张贤亮作品的突出特点

  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张贤亮率先突破了若干禁区,例如描写性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或许正因如此,张贤亮的作品在出版之时便获得超过同时代作家的关注。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张贤亮是那个时代最早描写性的作家之一。在随后的创作中,对性的描写逐渐成为张贤亮作品较为突出的特点,“对爱情和性的描写在张贤亮的作品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雷达的话可在《习惯死亡》中得到证明。书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在他死的那一刹那,我们终究合而为一,那一刹那无比愉快,愉快得超过了和任何女人的任何一次做爱。”?在这部描写心灵备受重创的知识分子孤独、绝望精神世界的小说中出现如此明显关于性的描写,类似的句子在作品中还有许多,比如在《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对男主角章永璘偷看女主人公黄永香洗澡的露骨描写等等,这在当时曾引起文学界一片哗然。

  对张贤亮作品中这些内容的要旨,批评家吴义勤以“提出性的合理性”进行概括,这也是其作品不容置喙的特色。他同时举出《绿化树》、《灵与肉》等书为例,“书中的内容大多是对人的精神世界和身体双重的描写,此前文学作品可能比较关注人们受到伤害的经历或是政治待遇方面的不幸,很少有人涉及身体层面,比如性跟欲望。”

  对雷达、吴义勤的说法,作家叶开表示十足的赞同。他认为,单就作品内容讲,张贤亮是同时代作家中进行自我剖析最猛烈的人,从内容讲,他的很多作品基本就是自传,比如《灵与肉》、《绿化树》、《男人一半是女人》、《习惯死亡》这套“自传四部曲”。叶开表示,张贤亮作品内容中确有对性与欲望的描写,也展现了人从精神和肉体的挣扎、自我禁锢再到发泄的过程。

  意义:借“性与欲望”为载体关注知识分子命运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思想解放时期,关于文学价值的评判众说纷纭,张贤亮的作品也未能幸免,伴随成功而来的是铺天盖地的争议,恰恰是因为描写“性”,所有争议的焦点均集中在张贤亮小说是否“低俗”之上。针对这个问题,三位受访者均给出了否定回答,并深入剖析了张贤亮这种创作方式的意义所在。

  雷达曾在80年代写过不少有关张贤亮作品的评论文章。或许因为同样经历过那个特殊时期,雷达对张贤亮作品文学内涵的体会更深一些。虽然并没有否定争议的存在,但雷达说,张贤亮并非单纯写性,而是以性爱和欲望为载体,发掘政治内涵,书写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

  叶开也对给张贤亮的作品打上“性”这个标签的做法表示出明显的厌恶。他告诉记者,张贤亮在很早的一次采访中曾对此有过激烈的反应,表示“不为读者写作”、“当代没有读者可以读我的作品”。在叶开看来,这体现了张贤亮内心对当下文学生态乃至阅读生态的失望。

  “张贤亮的作品在于(通过描写性)淋漓尽致的写出人的灵魂间的巨大痛苦,进而揭示自然的文化生态,这才是他(作品)的精髓所在。”叶开这样来解释张贤亮作品的意义所在:绝非低俗,恰恰是对性的描写超出同时代人,以写“性”的方式打破当时政治上的禁区,“性在人类身上是本能和自由,而对本能和自由的压制恰恰是当时的气氛。如果仅理解为肉体上的性,这实际是对他作品丰富性的贬低。

  “身为老一代作家,张贤亮对性的描写是美化的。在他的书中,将女性作为女神和美好的象征,代表走向精神自由和光明,而非欲望对象。这相较当代很多作品仅把女性当做肉欲象征,反而高雅的多。”叶开担忧,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很可能对张贤亮作品的误解越来越大,“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他。简单用‘性’这样的标签去套他的作品,是种很荒唐的处理方式。”

  评价:新时期反思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作品有固定模式

  尽管种种争论伴随张贤亮整个创作生涯,但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时至今日仍有巨大影响,他也自称“文学史绕不过我”。在界定张贤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时,批评家吴义勤认为,张贤亮堪称新时期反思文学最早的开拓者,他的《绿化树》等作品影响一代文学青年,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经典。

  或许正是因为唤起了时人对“性的欲望”被阉割的知识分子关注,提出要对人的重新解放、确定自我等问题进行思考,吴义勤说,当时张贤亮作品堪称“振聋发聩”。

  “张贤亮的思想认识比较超前,作品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有自我作为支撑。”吴义勤分析,即便在张贤亮的后期创作中,都维持了对社会的批判性思考、对社会各阶层的认识,这是他后来能在文学界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雷达对张贤亮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地位也给予充分肯定。他特别提出,值得注意的是,张贤亮的作品中似乎存在一个固定的模式,类似“落难秀才”与劳动女性,这在《绿化树》、《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中均有所体现:一个历经坎坷的知识分子,最终回到善良、秀美的劳动女性怀抱中寻求庇护。雷达说,这与张贤亮在政治上的经历有关系极大,“他曾在劳改农场呆了22年。”

  提及此类书写模式,叶开则认为,这源自俄罗斯文学“黄金时代”的作品,并且,张贤亮出身大家,精读《资本论》等著作,“所以他的作品并不单薄,而是蕴含对整个社会变动、人的世界的精神面貌的较为深刻的思考。理解张贤亮文学的地位要更多从他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