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红色题材影视创作再掀“新浪潮”

2014年10月04日 16:12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电影《触不可及》剧照

  连续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以高收视率完成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卫视两轮首播;以谍海绝恋为主题的电影《触不可及》在国庆前夕热映;《领袖》等一批优秀红色题材电视剧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之际展播……近年来,一批“红色作品”在影视界涌现,与5年前向国庆60周年献礼的作品相比,又有哪些新突破?

  新风格 再探索

  银幕上,孙红雷扮演的共产党情报员与桂纶镁扮演的舞蹈教师跳起了唯美而有力的探戈……这部名叫《触不可及》的新片,不由得让观众联想起5年前,新中国成立60周年时,电影《建国大业》和电视剧《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率先开启的“红色”新风格探索。

  演员孙红雷说,从《潜伏》到《触不可及》,同样是演一个“几乎无法考虑爱情”的谍报工作人员,但自己在电视和电影的表演创作上有了新的进步。“比如影片中大段运用舞蹈和肢体语言,这在以往同类影片中从来没有过。”

  同样,将《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与几年前富有创新意识的《开天辟地》《恰同学少年》等剧进行比较的观众也不少。一些观众觉得,这些年银幕和荧屏上的伟人们正在“走下神坛”,影视作品讲故事更加生活化了,越来越耐看。

  小人物 大情怀

  无论是对伟人的艺术再现,还是对伟人身边的小人物进行刻画,近期的影视作品都可圈可点。

  《触不可及》导演赵宝刚对记者说:“不用噱头,不洒狗血,小人物其实也可以演出大情怀。现在的创作开始慢慢融入了个人情怀,我这次拍《触不可及》就是希望探索更加个性化的一种表达,让党的地下工作者变得更加有血有肉。”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总编剧龙平平在上海东方卫视举办的座谈会上说,该剧观众除了关心小平同志的改革大计,也关心“田源”“夏建国”等剧中虚构人物的命运。龙平平认为,改革年代每个个体的命运更能打动人心,这比电视剧旁白说再多“高大上”的话更生动鲜活。据《开天辟地》《触不可及》的出品人、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观察:“《触不可及》在北京、成都、上海等地试映时,影院里有人热泪盈眶,也有人会心一笑,这种更加聚焦小人物命运的影片拍摄手法,看似是不经意的表达,但却可以给人以精神力量。”

  好作品 还不多

  但也有一些业内人士指出,红色题材创作目前并没有饱和,而是“好作品太少了”“好演员也不多”。如果每一两年就能让观众欣赏到一部“接地气”的大作品,无疑对全国观众而言是一个福音。许晓青 (新华社上海10月3日专电)

【编辑:金鹏飞】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