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去世 享年88岁

2014年10月09日 09:37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10月7日,小说《德语课》的作者、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在汉堡因病去世,享年88岁。

  1968年,伦茨出版了代表作《德语课》,他也成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德语课》中文版出版,影响了国内多位作家,包括莫言、余华等。“这是一本读过以后不愿意失去它的小说。”余华说。

  故事平淡而有意味

  而叙述方式是那么出色

  德国人有句谚语:“让规则来统治世界。”德国人的踏实勤奋、讲求秩序、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在全世界都是出名的。但是,《德语课》却让读者看到了尽职的可怕后果。

  小说背景置于德国北部乡村,人物都很不起眼。主人公严斯没有情趣,像机器一样盲目执行上级的命令,又像对待机器一样对待子女。

  “作品取材于德国著名画家埃米尔·汉森在纳粹统治时期被禁止作画这一真实事件。”德国华文媒体的记者张莉告诉记者,《德语课》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中学课堂,真正成了“德语课”读物。

  张莉说,《德语课》通过悲剧和荒诞的故事,对长期被作为“德意志品质”来宣传的“忠于职守”等民族禀性说了:不!

  “服从上级和尽职尽责是美德,但丧失了善恶是非的服从只会导致罪恶。”张莉说,虽然严斯没有致人死亡,伦茨也没有正面谴责纳粹的罪恶,但在他平静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会引发读者对尽职的反思。

  这本书激发人们反思,在全世界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共销售了2500万册。

  与平淡而意味深远的故事相映衬的,是伦茨出色的叙述方式。

  “虽然伦茨以描写现实题材著称,但《德语课》在写实叙事中也穿插了不少现代主义的技巧,”张莉举例说,通过孩子的眼光对大人变形描写的奇思妙想,在叙述中加入论文、话剧等其他文体形式,都让作品更加复杂、华丽。

  微胖、有威严,但不尖锐

  就是德国老人家的样子

  “我第一次读到伦茨的小说是《面包与运动》,第二次就是这部《德语课》。”在中文版《德语课》的代序里,是一篇余华的文章。他说当时他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这部书震撼了他,“在一个孩子天真的叙述里,我的阅读却在经历着惊心动魄。”

  余华说,这书是上世纪80年代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当时的出版业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绝大多数的书都是只有一版,买不到就永远没有了,“我一直没有将它还给学校图书馆,我知道如果我归还,可能会永远失去它。”

  于是,余华一直将《德语课》留在身边,毕业时,他说书丢了,选择3倍罚款,将它带回了浙江,“后来我定居北京时,又把它带到了北京。”

  “当作家的个人经验和社会历史生活产生一定程度的重合时,我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而莫言,也曾对另一位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说,《德语课》极大地影响了自己。

  新经典图书出版公司的猿渡静子,是如今这本中文版《德语课》的版权代理。2010年,她在德国法兰克福见到了伦茨。

  猿渡静子告诉记者,当时她和10来位其他语种的出版方一起,受邀参加了伦茨的私人晚宴。

  “第一眼看到他,已是苍老的感觉。他身体不太好,微胖,有威严,有大作家的谱,但也不尖锐,是德国老人家的样子。”

  猿渡静子向他介绍了《德语课》在中国发行的情况,“新经典当时首印两万册,这让他很惊喜,一般来说,像他这样的经典作家,在欧洲各国的新书发行量,也就一两万的样子,毕竟还是比较难阅读的。”

  猿渡静子记得,伦茨话不多,语调温和,“他好像知道中国的鲁迅。”

  见过伦茨后,猿渡静子也一直关注着他的作品。“这几年,他基本每年都有一部新作品,但我真心感觉到他老了,因为新作都很短,100多页。”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