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学者:怀念民国时代来自于对当前学术环境的不满

2014年10月21日 08:47 来源:北京晨报 参与互动(0)

  今年以来,对于民国学者乃至民国时代学术的推崇热度不退,最近随着电影《黄金时代》的上映,民国知识分子再一次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不过,在民国热兴起的同时,对于民国时代学术的冷静思考,以及对民国热的批评也从未中断,最近,著名学者葛剑雄发表文章《被高估的民国学术》,文章称:“除了个别杰出人物外,民国学术总体上远没有超越清朝。而今天的总体学术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民国时期。”文章中认为,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失当之外,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颂扬也多有偏颇,许多广为传颂的知识分子逸闻,多有以讹传讹,并非事实。

  100年前,中国现代化的发轫时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术也正在从传统转向现代。“大师云集、群星璀璨”是许多人对于那个时代知识界的形容,众多的故事里,民国时代,都成为知识和学术的黄金时代。

  然而,事实究竟如何?民国学术是否真的水平高超、远胜当代?对此,本报采访了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杨阳表示:“中国学术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期,到了20世纪初期,辛亥之后,也就是民国时代开始高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的基本框架。那确实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但是要说那个时代的学术远胜今天,这是不太可能的。”

  怀念来自于不满意

  北京晨报:民国热持续不断,许多人对民国知识分子即他们的学术非常推崇,但也有人认为没有想象的那么好,在您看来,应该如何看待民国知识分子和学术?

  杨阳:很多人怀念民国时代,其实怀念的不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有多高,而是别的东西,或者说对当代知识界的状况不满意,才会特别推崇过去的时代。

  北京晨报:怀念的对象是什么?

  杨阳:比如说人们仰慕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其实是仰慕他们的品格和风骨,仰慕那些从传统文人精神传承而来的知识分子精神。比如怀念当时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在今天,知识分子在权力和资本的双重压力下,大多数人身上已经没有风骨这个东西了,只剩下媚骨。另外也有人羡慕当时自由的学术空间,而在今天,学术研究中的局限性很大,知识分子研究的空间相对于当初,显然是不足的。此外也会有人羡慕当时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尊重,知识分子地位很高,等于是精神上的贵族,同时在物质生活上,也衣食无忧,没有房子车子的烦恼等等。可以说,羡慕其实来自于对当前学术环境的不满意。

  100年前的中国,究竟是不是知识分子的天堂?100年前的中国学术,是否真的就不可超越?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民国时代的推崇,都带有美好的想象,他们心目中的民国,心目中的民国学术乃至知识分子,和真实的情况其实相去甚远。这本身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唤起知识分子的风骨。但是也不要把这种想象当真,不必是古非今,学术总是在发展的。”

  民国是现代学术发端

  北京晨报:民国的学术本身,是怎么样的状态呢?

  杨阳:中国文明本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思维体系、价值体系、知识体系。就学术来说,传统的学问它的范围、分类、研究方法都是特有的,比如以经史子集为中心的学问体系,在漫长的时间里自我循环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叶,国门打开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启动,学术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一样,面临着传统到现代的重大转型。传统的学问虽未消亡,但是却渐渐不再占据主体地位。

  北京晨报:这种转变从民国开始?

  杨阳:转变的开始,从19世纪中叶就发生了,但一直都比较缓慢。一直到20世纪初,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变快,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公立大学、教会学校乃至私立的大学,而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引用西方的学科设置模式,教职员也大多是留学归国人员,甚至教材也有许多是直接使用西方的教材,特别是理科中,很多都是直接英文教学的。这种快速的转变一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基本上建立了现代教育和学术的框架。

  民国学术未超越清朝?

  北京晨报:相对于传统时代,民国的学术水平如何?

  杨阳:如果说民国的学术水平没有远超清朝,也有道理,但应该主要在和传统学问联系比较密切的领域,比如古典文学、史学,乃至儒学等。但在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学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有些东西是没办法相比的。

  北京晨报:什么是不能相比的?

  杨阳:新文化运动之后,所建立的学科体系,本质上传统时代所没有的,或者说古代可能也有某个时期、某些人少有涉猎,但都不能系统化地成为一门学科。这些东西等于是学术的增量,并且通过大学等各种机构进行广泛地教育和传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如何是超越清朝的,也是超越以前任何时代的。几十个学科、近百所大学、更多的研究人员,系统的教育和传播,这都是古代所无,因此不具备什么可比性。

  大师多集中在传统领域

  北京晨报:大师云集是很多人对民国时代的重要印象,这些大师在学术上的建树如何?与同时代的世界相比又如何?

  杨阳:总体来说,民国时代也是中国现代学术的草创时期,现代学术体系传入中国的时间还很短,参与研究了解这些学科的人也少,因此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对于当时的欧美来说,差别极大。很多人说民国多大师,这些大师,大部分集中在传统的学问、或者和传统学问相近的人文学科领域里。也只有这些领域,才会出现学术上积累深厚,有相当水准的人物。

  北京晨报:人文学科多而自然科学领域少?

  杨阳:自然科学领域中确实很少,而且即便是人文学科,也多集中在史学、训诂、文献学、古典文学等领域。另外一些和自然学科比较近,或者受自然学科影响比较深的人文学科,比如经济学、社会学,甚至是政治学等,都少有非常杰出的知识分子。

  今不如昔是错觉

  北京晨报:谈到民国知识分子和民国学术,不少人认为当前的学术不如以前,100年前后的对比,究竟谁胜谁败?

  杨阳:民国时代的学术有其特点,和现代不尽相同,如果非得相比的话,不应该笼统地说孰高孰低,而是要具体分开来看。

  北京晨报:各个领域、角度其实是不同的?

  杨阳:比如说在各个专业学科的知识拓展上,民国时代显然是不如今天更加丰富。再如研究人员的总量上,以前也就那么100来所大学,就那么多研究者,现在的人数比以前要多太多了。其三,自然科学领域,以及和自然科学关系密切的学科如理科、工科、医科、农科等,总体的水平肯定要比以前好的多。其四,和自然科学有一定相关度的人文学科,如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显然今天的水准也更高。其五是文学、史学这些学科,可能在个体的研究者相比上,少有能比上民国时代的大师的,但总体的水准肯定更高。民国时代的大师,即便是陈寅恪,其个人素养极高,可他本身对于中国历史也没有一个总体性的解释,这是时代的局限使然,而今天的学者,掌握资料的能力可能不如他,但是在方法上,却要更先进。

  民国时代是知识分子的天堂吗

  北京晨报:民国时代知识分子的境遇、生活让很多人向往,认为那个时代是知识分子最好的时代,是否如此?

  杨阳:这要分开来说,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那个时期受传统影响,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很高,可以说是高层精英,精神上的贵族,整个社会对知识分子很尊重,而知识分子本身也多是从传统知识分子转化而来,因此还保留着一定的传统士的风骨,对权力、资本保持相当的距离,研究的独立性比较强,同时,研究也没有什么禁区,没有什么不可触碰的东西,客观上社会环境有利于学术发展,知识分子才能坚持“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物质生活的一面,当时公立大学、教育大学给教职员的待遇确实比较高,但私立大学就差一点。比如当时清华教授工资大约在300银元左右,而私立的南开大学就只有180左右。

  北京晨报:但是这样的盛景并未坚持多久?

  杨阳:确实如此,那个年代毕竟是乱世,战争频仍,运动频繁,再加上经济水平本身有限,政府财政能力很低,特别是抗战爆发以后,很多大学、中学小学千里迁徙、颠沛流离,待遇自然也就谈不上了,而且教学经费、研究经费也都跟不上,非常艰苦,不能一概而论说民国时代就是天堂。

  想象不能代替现实

  北京晨报: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和看待民国时代的学术呢?

  杨阳:民国时代的知识界,比如说社会对知识分子非常尊重和宽容,知识分子本身的品格和风骨都值得赞赏。因此,很多坚持独立人格,一心搞学问的学者得以自由的研究,同时学术研究的空间也相对比较大,再加上物质生活方面的相对优裕,保证的学术的纯洁,因此在很多领域,特别是和传统学问联系比较深的学科里,出现了不少大师级人物。种种原因,使得人们对于那个时代有了很多美好的想象。

  北京晨报:想象和现实并不相同?

  杨阳:可以说很多人心目中的民国,并非是真的民国,或者说和真实的历史是有差距的。但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民国知识分子诗意的想象呢?主要还是源于对当前学术状态的不满意。比如说知识分子待遇比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学术研究上空间比较狭窄,局限性比较大等,同时也有对知识分子本身的不满意,推崇那些风骨凛然的民国知识分子,本身也是对当前知识分子没有风骨只有媚骨的批判。

  怀古不能改变现实

  北京晨报:对于民国知识分子的过分推崇,一直也有不少批评,您认为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民国热呢?

  杨阳:其实也没什么不好,即便是有一些美好的想象,即便是和事实有出入,也不算是什么大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知识分子的堕落、浮躁和知识界的腐败、造假有目共睹,教育学术领域的官本位化日益明显,知识分子风骨越来越少,通过这样的想象和批判,至少在唤醒知识分子风骨上应该有一定的作用。

  北京晨报:能够改变学术界不好的问题?

  杨阳:美好的想象和批判只能唤醒,要改变还需要切实的行动,比如学术教育体系的改变,这才能扭转问题频发的现象。比如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自律,应该加以强调。不过总体来说,今天的学术,不论是发展水品、参与人员,还是对社会的影响力等方面,都远远超越民国时代,这是没有疑问的,因此,厚彼可以,但没有必要因此而薄此,怀念民国可以,没有必要因此就认为今天的学术一无是处。

  晨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