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李劼人故居修缮后重新开放 依据1959年格局还原

2014年10月21日 15:41 来源:成都日报 参与互动(0)

  “云何七言有神悟,欲假十年通奇书。”历时两年的保护性修缮,昨日,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李劼人故居菱窠正式对外开放。此次建筑部分的修缮基本上依据1959年李劼人先生大修菱窠后的格局实施,对主楼、厢房进行了维修,恢复了厨房、藏书楼等的风貌。

  今后每周二至周日,从上午9点至下午5点,市民可前往大师故居亲眼目睹李劼人故居藏书楼、大量珍藏书画及手稿展、李劼人研究成果展、菱窠历次大修等主题展览活动。

  依据1959年

  李劼人故居还原

  大门恢复了原貌,“菱窠”由横匾变回当年的竖匾,主屋二楼恢复“藏书楼”格局,其中书柜、书匣严格按照当年的家具式样制作……据悉,此次修缮从2012年10月开始,建筑部分基本上依据1959年李劼人先生大修菱窠的格局实施,对主楼、厢房进行了维修,解决了因年久失修导致的房梁倾斜、实木朽坏、漏雨、白蚁啃食等问题。

  在修缮过程中,对各功能区进行重新设计和布展:对菱窠原有的31块匾牌、4块石刻进行修复,并根据需要部分新增匾牌4块、石刻2块。此次,还根据李劼人先生家属意见,主楼一楼各房间布局做进一步恢复,恢复了厨房布局、购置甑子、烧火凳、吊水壶、案板等物品布置厨房。

  记者在展厅里看到一张老照片,正是李劼人的儿媳和孙子恬静地站在当年的老大门前,川西风情的大门上,“菱窠”恰似今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厢房已经改为书画陈列厅,展示的字画也是李劼人的收藏品。浏览其间,记者看到了李鸿章、曾国藩、康有为、李调元的名字。纪念馆工作人员张志强说:“平常展示的是仿制品。在重要的纪念日、节日期间则会展示真品。”

  “原来故居没这么大,大概扩大了1亩,水井、藏书楼等都是原样。”昨日专程回蓉参加开馆仪式的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女士告诉记者,1953年,1岁的她从重庆来到成都,和外祖父李劼人、外祖母还有弟弟一起生活了6年。

  “这是我的世外桃源和温馨家园,可以说我是被万般宠爱。”7岁后,李诗华和父母一起开始在北京生活,直到现在,她每年都会回到成都。

  藏书楼数千册书

  可免费阅读

  修缮后的菱窠,最具吸引力的当是藏书楼。

  记者了解到,1962年李劼人病逝后,根据他的遗嘱,家属将2万余册图书、报纸、杂志和字画捐给了国家。此次修缮按照原有家具样式仿制书柜、书匣,按照李劼人捐赠线装书、平装书目录购置相关书籍,恢复藏书楼1959年布局。

  “故居里已经没有当年的书匣,最后在李劼人外孙女李诗华北京的家里找到仅存的一个。她亲自测量了书匣的尺寸送到成都,木工严格按照尺寸制作了40个,花费了10万元。”李劼人故居工作人员张志强介绍说,“为了恢复藏书楼,专门研究了许多资料。”

  在近百平方米的藏书楼中间,有两组书匣引起记者好奇。记者握着把手,摸索了好久,上下试探着,终于找到打开书匣的办法。类似榫头的匣锁很巧妙,里面的竖格是专为存放线装书设计的。

  在二层的藏书楼,记者一走进这个大房间,就闻到一股木香。张志强告诉记者,这次用香樟木定制了14个高矮玻璃书柜,40个书匣,“当年书匣一共有3层两排,书柜围满了整个房间,我们都尽力恢复,市民到这里可以免费阅读。”记者看到,《十三经注疏》《万有文库》等都是李劼人的“爱书”。

  据悉,如今藏书楼存放的书籍,按照李劼人当年捐给四川省图书馆的藏书目录采购收集,“目前只有数千册。但胡适、巴金、郭沫若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的作品都可以在藏书楼里找到。”张志强说。

  增设展厅

  增加互动体验环节

  藏书楼内,一张八角桌立于中央。当年,这张桌子上会摆放一盘水果,四季飘香,李劼人在这里与人交流、阅读和写作。“今后八角桌上也会摆放四季水果,让大家体会当年藏书楼内的气氛。”张志强说,这里免费开放,“来这里就可以和李劼人先生当年一样阅读。”

  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发掘李劼人先生精神文化遗产,此次修缮在充分征求李劼人先生亲属、李劼人研究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还对各功能区进行深化设计,增设了生平事迹展厅、书画收藏馆和影视资料播放厅,力图呈现李劼人先生生平诸多层面。

  首先是吸纳李劼人研究最新成果,重新布展设计“李劼人生平事迹展”,从生平、文学创作与成就、传播与影响三个方面介绍李劼人,突出李劼人所取得的文学成就;其次,展现李劼人在收藏和美食上的贡献,分别在藏书楼和厨房做了相关展示和介绍;为弘扬李劼人先生文化遗产,在厢房开辟临时展厅,展示李劼人先生珍藏的书画原件或仿制件,以及李劼人先生手稿原件或仿制件;此外,为增进参观的互动性、体验性,按照李劼人1960年代捐赠藏书目录购置相关书籍,在李劼人藏书楼外廊开辟阅读体验区,在厢房开辟影视厅播放电视片《李劼人》及依据李劼人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节目,在展厅安置电子相册、触摸屏等展现李劼人生平事迹及文学成就……

  有书,有字画,有历史……有时间到这里来读读李劼人的收藏,将是蓉城市民喧嚣生活外难得的享受。

  新闻链接>>>

  李劼人及其故居——菱窠

  李劼人,原名李家祥,四川成都人。中国现代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一,也是中国现代重要的法国文学翻译家,知名社会活动家、实业家。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23岁任《四川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成都市副市长、四川文联副主席等职。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被巴金誉为“成都真正的历史家”、“川西民俗的百科全书”和“中国的左拉”。

  李劼人故居现在是成都唯一近现代名人故居,1939年,为躲避日军空袭,李劼人在成都东郊的菱角堰旁边修建“疏散房子”,起初以黄泥夯墙,茅草覆顶,且门前即是菱角堰,故李劼人将其居所命名为“菱窠”,意即“菱角堰旁一茅舍”。1958年李劼人利用“三部曲”再版的稿费将“菱窠”翻建为砖瓦房,李劼人在这里完成了《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改写工作。

  从即日起,修葺一新的故居将免费向市民开放。一层从东至西分别为客厅、餐厅、李劼人书房卧室及李劼人夫人卧室,二层为李劼人藏书楼。本报记者 陈方耀 文/图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