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739年前李庭芝姜才保卫扬州 两民族英雄后裔聚首

2014年10月21日 16:09 来源:扬州晚报 参与互动(0)

姜才画像

李庭芝姜才后人在宋夹城“铁血扬州”群雕前合影

李庭芝姜才后人展示李庭芝画像

  昨天上午10时,在反映宋末扬州抗元民族英雄李庭芝与姜才英雄形象的扬州宋夹城公园“铁血扬州”群雕前,李庭芝22代孙李忠平与姜才25代、26代、27代孙姜启良、姜振绍、姜方良等8人对着雕塑叩拜祖先。739年前,李庭芝和姜才打响“扬州保卫战”。昨天,他们的后人终于在当年祖先拼死守卫的扬州聚首,一行人感慨万千。

  据《李氏宗谱》记载,李庭芝(1219-1276年),随州(今属湖北)应山人,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喜爱习武,立志报国。他17岁时就入伍,坚持和蒙元斗争整整40年。他一生中3次来扬州任职,第二次来扬任职时,扬州遭受一场大火灾,他到任后,贷款给民众重建家园,开仓赈济,疏浚运河,便利交通,以水运代替车运,并召集军民在宝佑城西加筑大城,加强了扬州防卫力量。同时,广修学校,提倡诗书。

  据《沧湖姜氏宗谱》记载,姜才(1196-1276年),濠州(今安徽凤阳临淮关西)人,32岁考取进士,官至浙闽按抚史,为官清廉,曾平盗灭寇抗叛逆,赈灾治水助农耕。因个性梗直,为朝奸贾似道记恨,被遣前线抗元,官为通州副都统,后谪居扬州,英勇多谋,军纪严明,为李庭芝副将。

  据《宋史》记载,1275年2月-1276年7月,在长达一年半的扬州保卫战中,李庭芝和副将姜才带领扬城军民奋力抗敌。城中粮尽,军民以树皮草根充饥。其间,元军先后5次遣使招降,甚至将李庭芝的妻子押至城下诱降,均遭拒绝。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临安陷落,元军挟持谢太后和宋恭帝3次下诏给李庭芝谕降,他毅然选择焚诏斩使,坚持抗敌。最终,因寡不敌众、降将的出卖,李庭芝和姜才壮烈殉国。扬州民众闻者莫不泣下。为悼念李、姜二公,扬城广储门外梅花岭侧,时人修建了双忠祠。

  “2013年起,我们开始梳理姜氏宗谱,通过多方查找,得知当年与我们三世祖姜才并肩作战的李庭芝后人在扬州,多次寻访,最终得以相逢。”姜方良介绍,姜才后人大多移居温州,他们这一支在温州市龙湾区沧湖定居。

  “收到姜才后人的信函我很惊喜!”李忠平介绍,他一直居住扬州。经过比对宗谱以及其他信息,双方确认祖先正是当年并肩作战的李庭芝与姜才。

  昨天,李庭芝、姜才的后人们一起实地寻访了“双忠祠”旧址、宋夹城公园等地,他们表示,将定期相聚,积极发扬祖先奋勇报国精神。

  现场

  李庭芝姜才后人寻访祖先遗迹——

  英雄雕像前 后人感慨落泪

  昨天,李庭芝、姜才的后人们一起走访了双忠祠旧址、宋夹城公园等地,寻访先祖的遗迹,感怀先人。在宋夹城李庭芝与姜才的雕像前,李庭芝、姜才后人们感慨落泪。

  昨天,从温州市龙湾区远道而来的姜才后人,和李庭芝后人李忠平先生,赶到文昌中路茂业百货大楼东侧。

  “这里就是原来的双忠祠巷12-14号,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双忠祠巷被拆除了。”昨天,听了李忠平的介绍,姜才后人们认真地在原址走了一圈。

  “哪怕没有遗迹了,我们还是要来看看。”姜才25代孙姜启良说。

  在反映李庭芝与姜才英雄形象的扬州宋夹城公园“铁血扬州”群雕前,李忠平与姜启良、姜振绍、姜方良等8人对着雕塑叩拜。

  “第一次在温州以外的地方看到祖先姜才雕像,非常激动,也非常感动,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是在这里流血牺牲,我们今天踏上了祖先曾经为之奋战的地方,感觉非常神圣。”姜方良说。

  因为太激动,已经70多岁的姜启良落下了热泪。

  “我提议,我们为祖先敬一杯酒。”昨天,在一家简朴的饭店包厢内,李庭芝、姜才后人一行8人一起举杯,年龄最大的姜启良提议。

  “李庭芝和姜才的后人终于在当年祖先拼死守卫的扬州再次聚首,感慨万千。”李忠平说。

  “我们虽然之前并不认识,但是因为我们的祖先——李庭芝与姜才曾经在扬州并肩作战,并且一起壮烈牺牲,我们觉得彼此一下子就熟悉了。”姜振绍说。

  建议

  英雄后人呼吁重建双忠祠

  昨天,李庭芝、姜才的后人通过本报呼吁,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发掘,李庭芝与姜才的形象越来越立体,扬州应该重建“双忠祠”。

  1275年2月-1276年7月,在长达一年半的扬州保卫战中,宋末将领李庭芝和副将姜才带领扬城军民奋力抗击元军。最终,因寡不敌众、降将的出卖,李庭芝和姜才壮烈殉国。

  为悼念李、姜二公,在扬城广储门外梅花岭侧,时人修建了双忠祠,清同治十三年(1876年)迁至城东黄家园。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双忠祠巷被拆除,双忠祠也不复存在。

  2000年,东圈门历史街区整治前,政府有关部门在双忠祠遗址——薛家巷口对面建立了一座“双忠祠大照壁”以示纪念。据悉,相关部门曾计划在东圈门内辟出专门场所作为双忠祠的展示区。

  “重建双忠祠,让李、姜二公的光辉形象能永远扎根在扬州人民心中,使李、姜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一种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与继承。”昨天,扬州文史学者陶海扬说。

  专访

  李庭芝后人散落海内外

  在扬后人珍藏着多件文物

  昨天,居住在扬州的李庭芝第二十二世裔孙李忠平告诉记者,700多年来,李庭芝的后人早已散居海内外,扬州的李氏后人很少。李忠平家中藏有多件李家文物,他希望合适的时候能够捐献出来。

  李庭芝画像

  藏暗板里躲过浩劫

  “这是我们祖先李庭芝的画像,保存到今天,确实费了不少脑筋。”昨天,李忠平在家中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卷用塑料纸包裹的卷画,画面早已泛黄。画像高约2.2米,宽1.5米,画像上李庭芝身着官服,目光炯炯有神,正气凛然。

  李忠平介绍,这是一幅祖传的李庭芝画像。“当年在祠堂里都没有展出过,一直作为传家宝珍藏至今。”

  记者注意到,画像并没有落款,何人何时画的这幅画,现在都已不可考。“这幅画起码在清朝同治年间就有了。”李忠平介绍,他爷爷曾经告诉他,同治年间,双忠祠从梅岭搬迁至东圈门一带时,就有这幅画像了。

  数百年来,为了保存这幅画像,李家费尽心机。文革期间,红卫兵到处抄家破四旧,李忠平的奶奶将画像重重包裹后藏在书柜下的一个暗板里。

  “这个画像非常珍贵,毕竟是李庭芝的真貌。”昨天,扬州文史学者陶海扬说。

  同治年间

  双忠祠石额至今保存

  《扬州史志》上,江苏省文史馆馆员李为扬曾撰文说,为悼念李、姜二公,在扬城广储门外梅花岭侧,时人修建了双忠祠,清同治十三年(1876年)迁至城东黄家园(双忠祠巷12-14号,即现今文昌中路茂业百货大楼东侧)。

  1962年,双忠祠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双忠祠巷被拆除,双忠祠也不复存在。1996年出版的《扬州文化志》中曾提到,双忠祠,规划拟在东圈门马家巷口重建。

  李忠平一家原来一直住在原双忠祠巷12-14号的双忠祠内。“原来这个地方有三进,祠堂是其中一部分,其余是住房。”房子拆迁后,出于对先祖的怀念,李忠平留存了“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及立于同治年间的双忠祠石额一块,作为永久珍藏。

  昨天,在李家院内,记者掀开墙角一块不起眼的塑料薄膜,底下是一块大长条石额,已经断为两截,但上面的“双忠祠”3个字依然很清晰。“这块石额原来是双忠祠门楼上的,取下来的时候,不小心断了。”李忠平介绍。记者还看到了1962年“扬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一直保留着,就是希望有一天双忠祠能够重建。”李忠平说。

  李庭芝后人

  如今散落海内外

  “李家后人很多,目前散布于扬州以及全国各地,同时还有不少在海外。”李忠平介绍,目前除了扬州,江苏通州、如皋、海门,湖北汉阳、嘉鱼,北京、上海、台北等处,均有李庭芝后裔。

  去年10月,从宗谱上查询到祖先是李庭芝后,65岁的日本庆应大学的教授大木顕光专门来到扬州找到李忠平寻根。他原名李元光,出生在中国台湾,30多岁时赴日本求学,专攻试管婴儿方面的研究。

  据李忠平所知,目前扬州的李家后人仅有两支,人数也很少。“我的女儿现在也在国外。”李忠平说。

  本版撰稿 刘冠霖

  本版摄影 刘江瑞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