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抗日剧被评成“万用酒瓶” 含言情、武侠等情节

2014年11月02日 10:12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据新华社杭州电 自9月起,沉寂一年后的抗日剧再次成为电视荧屏的绝对主角。昔日“手撕鬼子”的武侠抗日剧在观众的声讨中隐去,新一轮偶像抗日剧被推到了前台。业内分析,抗日剧成“万用酒瓶”只因卖相好,“偶像化”与之前武侠抗战剧并无本质区别,抗日剧再陷“万用酒瓶”危机。

  抗日剧娇嗔卖萌成“虐恋”

  随着《战火连天》《新雪豹》《我的特一营》《战神》等抗日剧的相继开播,观众发现,新一轮抗日剧不再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等离奇情节,而是都走起了偶像路线。

  热播的《新雪豹》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残酷的战场厮杀,也不是激昂的家国情怀,而是剧中男女主角在战火纷飞中永远笔挺的军装和精致的妆容。有观众表示,与原版《雪豹》粗犷而不拘小节的人物形象比起来,《新雪豹》的最大变化,就是演员从内到外都散发着偶像剧主角的气质。

  无独有偶,在以台儿庄战役为题材的《我的特一营》中,一条重要主线就是浪漫大胆的爱情戏码。女主角动辄对着男主角娇嗔卖萌,成为该剧最大卖点之一;偶像战争巨制《战神》未播先火,原因是该剧集结了陈思诚、杜淳、严屹宽、王丽坤等当下炙手可热的偶像演员。

  还有观众发现,部分抗日剧中的道具、场景甚至台词,并没有如演员妆发般经过精心打磨;一些过于荒谬的情节,更是遭到网友吐槽。

  一位业内人士直言,抗战剧事关民族历史和情感,用偶像言情式的方法过分解读,甚至在推广时大肆宣传战争“虐恋”,即便吸引了年轻观众,教育效果恐怕也是南辕北辙。

  抗日剧成“万用酒瓶”因为卖相好

  “电视剧承载了娱乐功能,追求卖相好看无可厚非。”编剧闫刚说,“偶像式抗战剧”的提法,更多是营销噱头;选用偶像派演员、加大情爱戏份的偶像抗日剧,其实与之前武侠抗战剧、悬疑推理抗战剧并无二致。

  某杂志社总编辑曾毓琳指出,抗战题材多年来培养了大量观众,收视率有保证,抗日剧一直是荧屏的宠儿。“但单纯的战争剧情节相对单一,不同观众群喜欢看的类型不一样,就把言情、武侠、悬疑等情节统统装进抗日剧的‘万用酒瓶’中。”

  《大西南剿匪记》的编剧海飞无奈地表示,在抗日剧“更好卖”的情况下,许多电视剧制作方并没有将更多心思用在作品的质量和细节上。“不少编剧抱怨抗日剧难出精品,原因是中国电视剧产业制作仍存在不规范的现象。往往有一个剧本大纲、一笔投资,就能搭起一个草台班子。每天都在争市场、抢时间,谁还愿意在细节上下功夫。”

  资深影视人谢晓虎说,现在很多抗战剧无非就是把言情偶像剧的基本元素置于抗战的背景下。“既然历史背景在这种剧里只是一层皮,这层皮的细节自然不会太讲究。”

  抗日剧不排斥偶像但也不能舍本逐末

  业内认为,抗日剧始终担负着历史教育、革命教育和传播红色文化的文艺职责,而在全国人民共同纪念抗战胜利、反法西斯胜利之际,部分抗日剧过度“偶像化”,表面上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实则弱化了抗日剧本该承担的教育意义。

  “在未来一段时间,抗日剧仍是中国影视剧的重要内容。”导演金韬认为,抗日剧的勃兴,不仅缘于政策鼓励,也根植于民间情感。偶像精神并非不能融于抗战题材电视剧,但假如依旧舍本逐末、粗制滥造,不仅会给整个产业带来无法弥补的影响,甚至会让年轻观众产生错误的认知。

  专家指出,想要扭转这种局面,不仅需要创作者告别急功近利的思想,还需要管理部门积极引导,更需要观众理性投票,让那些真正用心拍摄的抗日剧成为热门、成为榜样,才能使其摆脱“万用酒瓶”之嫌。 □ 段菁菁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