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中国文化真正的脉络和内核实在乡野民间

2014年11月08日 11:21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乌镇戏剧节剧目《白蛇》

  第二届乌镇戏剧节日前开幕。在中国戏剧环境整体式微的境况下,乌镇戏剧节到底是文化命题还是戴着戏剧帽子的旅游开发项目?剧评人吕彦妮说: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一个北京天津上海粗暴垄断戏剧市场的时期,在一个千年古镇,反而看到了更多来自民间的“观演力”和“创造力”。如今年得到超高赞誉的侗族傩戏,其中对中国文化质朴、洗练、童趣、讽刺的表达,是值得追寻的。中国文化真正的脉络和内核实在乡野民间。

  创作者离生活太近了,也太远了

  起初,我心里也不是充盈着理想主义而全无怀疑的:乌镇戏剧节,到底是一个文化命题,还是一个旅游开发项目,只不过戴着“戏剧”的帽子?

  现在这疑问成为一个伪命题,因为无论在去建立它的过程中争论有多少,此时我们目之所及的地方,戏剧确确实实地将之所能提供的高级的审美和艺术熏陶完完全全地播洒在了乌镇的空气中。从国内外戏剧大师精选作品到国内青年新秀竞演单元,再至满街不停的嘉年华演出,乌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古镇空间内,营造出了一个绝对自由的观演体验。而这个空间又是充满了可能性的,每一座石桥、民宿、酒馆、树荫、走廊、过街楼,都可以成为戏剧发生的场地。观众的观戏体验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丰富。

  中国当代戏剧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启蒙、新世纪的商业浸润和近几年的无底线搞笑卖弄、瞎先锋乱荒诞之后,亟需看到一些真正关乎艺术和民生的好戏。我们的创作者离生活太近了,也太远了。我们演房子、车子,爱情,演生活在城市里的焦虑和关于自己的身份缺失,但我们并不去探究生活真正的乐趣和苦难在何处,也不去问问自己内心最大的匮乏是什么,我们已经在日复一日单调的创作空间里失去了自省和创造的能力。

  大城市垄断了太多戏剧资源

  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北京、天津、上海又“占有”了太多的观戏资源。有且只有北京天津上海,一边是在这些城市里各种“戏剧节”、“艺术节”扎堆的好戏看不过来,一边是这三城外的观众只能巴巴等着一些剧目巡演至自己的家门口,但来回来去就那几个名字。观众没有好戏看,观众没有鉴赏好戏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是观众的错。戏剧真正生动的“观演力”、“创作力”在民间,在超高速发展的大城市外。那不仅是戏剧,更是文化的脉络和内核。

  今年乌镇戏剧节期间得到超高赞誉的侗族傩戏和泉州提线木偶,演出时,观众都把几寸的“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就是力证。中国文化中的质朴、洗练、童趣、讽刺,虚与实的交错、假扮与真实之间的微妙关系值得反刍和追寻,那也是我们最终可以区别于他国艺术文化的标志所在。学西方学得太久了,该学学我们自己的祖辈了。

  了解自己失去的,也就明白了他人的所需

  侗族傩戏《咚咚推》是上百部古镇嘉年华演出项目之一,由来自湖南怀化天井寨的傩戏班演出。场地就在乌镇著名的商业街——“女红街“走到尽头的灵水居门口,一个临时的”戏台“,背靠着一扇很高的竹木板门,左边门框是“出将”,右边门框就是“入相”。

  他们最老的表演者龙开春90岁,穿着蓝色的麻布衣(也是表演服)和大家问好,浓重的湘西口音我只听懂一句话:“一起跳戏的老伙计们都走光了。”

  “咚咚推”是个锣鼓点,咚咚,推;咚咚,推。演员戴着面具表演,踩着“点儿”跳一段,再站定说台词。舞步靠踝步发力和支撑,姿态像日本的舞踏,或者是后者学习的傩戏。

  戏班子有非常高超的做道具的本事,黄鼠狼、狗、牛,样样逼真,饰演这些动物的演员披戴着动物和植物纤维缝制的“皮毛”,四肢着地用各种不同的姿态模仿着与他们日日作伴的动物和牲口。他们的表演稚拙,台词生动,身姿讲究,处处显露着亿万斯年的气息。谢幕后,龙老爷子和他的伙伴们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他又说了一些话,我只听懂了一句:“我白天种地,晚上跳戏,一辈子就过去了。”

  从灵水居离开后没多久,走过一个古老的石拱门下面,不经意抬起头看到上面刻着两个字:守拙。好像乌镇在无声为这场演出加冕。

  我想,这场侗族傩戏就像中国戏剧的香火一样。我们在城市里生活得太久,看了太多现代的后现代的拆解的重塑的,我们忘了我们的根其实在乡野间,戏剧的源也在那里。

  在当初令乌镇名声大噪的那部电视剧《似水年华》里,饰演古镇图书馆馆长齐叔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问剧中的徒弟,黄磊饰演的文,为什么在北京读了研究生,偏偏还要回来留在这个小镇。黄磊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这八个字,同样可以看做乌镇戏剧节存在下去的理由,了解自己失去的,也就明白了他人的所需。

  《北京的腔调》纪念木心

  《北京的腔调》亮相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回到木心故居所在地上演,致敬文学大师木心先生。话剧中大量引用了木心的诗歌原作,更是在木心先生的《醍醐》中结束,留白无尽。

  话剧改编自胡赳赳的同名畅销书,是林兆华戏剧工作室“三言二拍”醒世系列剧之一,摇滚音乐人左小祖咒和歌手李健制作音乐。全剧从两对男女的一场饭局开始,内容涉及金钱、艺术、恋爱、剩女、房价、堵车、城管、娱乐至死等社会各种热点话题。

  剧中上演的饭局,只是北京城每天都会上演的饭局之一。编剧阿避说:“饭局,牌局,酒局,我们总是从这个局到那个局里穿插往复,却又仅仅只是擦身而过,一个包容力无限强大的城市正被一个个小局重组构建。”就象生活中的每个普通人,剧中的四位主角曾经在白衣胜雪的青春时代一起疯过,曾经在充满矛盾的恋爱婚姻中一起叹息过,曾经在酒色财气的饭局中一起醉过,曾在失去信任和信仰的世界中彼此争斗过……

  “我用卖毒奶粉赚的钱养活我儿子,反正我儿子喝的是进口奶粉。”

  “人人都是路易十五,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

  如果人人都是利己主义的信徒,那么人心和人性会通往何处呢?《北京的腔调》没有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没有尖锐的冲突,但却让剧中的每个人物都拥有“诗人的心”。这种思索直达内心,如木心的《醍醐》灌顶:你在爱了,我怎会不知,这点点爱,将尔酪,将尔酥,生酥而熟酥,熟酥而至醍醐,我才甘心由你灌顶,如果你止于酪,即使你至于酥而止于酥,请回去吧,这里肃静无事。

   作者吕彦妮(剧评人)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