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林语堂探访北泉慈幼院受感动 感慨:这是千秋功业

2014年11月12日 10:03 来源:重庆晚报 参与互动(0)

  林语堂探访北泉慈幼院

  1940年初夏,林语堂一家从海外回到了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他打算较长时间在重庆生活,要为抗战事业贡献绵薄之力。林语堂托友人张海平在北碚购置了一座私宅。5月25日,他们搬进了坐落在蔡锷路24号的那幢灰瓦青砖的小楼房。

  可是好景不长,6月中旬,日机开始了对北碚市区的狂轰滥炸,一家人天天跑空袭,疲于奔命。7月6日,林语堂在通俗文艺家王向辰的帮助下,迁到缙云山的西华寺僧房暂住。由于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日机没有把山上的寺庙当作目标,但空袭来时,人们还是得躲到密林深处去,以策安全。

  在没有空袭的日子,林语堂常常带着家人走出山门,去访问附近的战时孤儿院———北泉慈幼院和农家。

  离西华寺约有六里之遥的地方,有一座名叫绍隆寺的庙宇,如今已改成一座战时孤儿院。一天早晨,林语堂带着妻女,造访了北泉慈幼院。

  远远望去,绍隆寺的大门口有一名士兵在站岗。他们看到一些五六岁的小孩,穿着干净整洁的白衬衫,黄童裤,有的还拿着大草帽,鱼贯地从绍隆寺出来。林语堂问孩子们到哪儿去?他们说:“警报来啦,我们到山里去。”有一位女教师在照料他们。林语堂见到了院长周之廉女士,她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曾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周之廉回国后,便致力于教育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妇女投身国民教育的先驱。她的主体教育思想是“慈幼”,是“爱”,以拯救孤儿为己任。

  周院长热情欢迎林语堂一家来访,周院长告诉他们,这里有三百多个孩子,小的五六岁,大的十一、二岁。多半是保育会到战区抢救出来的,也有许多是在路边拾到的。他们的父母被日本鬼子杀了,家被毁了,一个个都成了可怜的孤儿。有一个四川女人,丈夫在重庆第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她和两个孩子来到北泉慈幼院,央求收留他们;周院长决定收留孩子,也让母亲留下来帮慈幼院做事,母子三人十分感激。

  林语堂和妻女参观了饭厅和礼堂。礼堂宽敞明亮,讲台不大,墙壁上挂着国旗和国父孙中山先生的肖像;肖像左面一行字是“革命尚未成功”,右面一行字是“同志仍须努力”,肖像下方是145字的“总理遗嘱”。他们还参观了厨房,有几位工作人员正忙碌着。周院长招待他们在一间小屋子里用膳,两样青菜,一碟豆子和一碗菜汤,这也是孩子们和教师们吃的伙食,不过,一星期他们还是要吃两次肉的。

  午饭后,林语堂去观赏孩子们的作文本和图画册。从孩子们短短的作文中看得出,他们强烈地意识到了战争,也明白放在每个中国人肩上的责任。不少孩子谈了自己的抱负,希望去当机枪手、炮兵、飞行员、工程师……他们全都愿意去打日本鬼子,把小鬼子赶到东海去,然后建设国家,以报答国家给予他们的关怀和教育。图画的内容包括:残酷的轰炸,燃烧的房屋,中国士兵英勇地与日本鬼子搏斗,还有农夫和红十字会的护士帮助抬伤兵……

  林语堂看了很受感动,他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慈幼院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爱国教育,使中华民族后继有人,这是千秋功业啊!林语堂连声称赞慈幼院办得好!下午三点多钟,林语堂一家离开慈幼院,在山路上遇见孩子们回来,他们唱着抗战歌曲,愉快地朝绍隆寺走去。  颜坤琰/大渡口区

【编辑:鲍文玉】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