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京剧节取消评奖环节 以学术研讨替代

2014年11月20日 18:03 来源:新华日报 参与互动(0)

  当下,办节评奖已成常态,各种奖项满天飞,“双黄蛋”更是层出不穷。可是,正在天津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却“出人意料”地宣布取消评奖环节,代之以学术研讨、只评不奖。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研讨会,对剧目质量、演出效果进行点评、探讨。对专家的点评,组委会也提出了要求——要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多提建设性意见,不能变着法子说好话。既要“把脉”,又要“开方”,真正帮助剧团提高创作水平,提升剧目艺术质量。

  从实际效果看,“只评不奖”确实有效果,“一剧一评”的方式,如点穴般精准,可以让院团明确修改方向,进一步打磨精品。即便是揭幕演出《钦差林则徐》,专家在肯定其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以求以史为鉴的理念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提出了几点意见:主要人物关系链接比较模糊;剧中民歌歌词与剧情不贴切;以戏剧关照现实的手法过于直白,显得“思想大于艺术”;开场歌舞可以更精炼。中国戏曲学院根据梅兰芳代表剧目《太真外传》改编的《梅兰霓裳》,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融入,令人耳目一新。在称赞该戏“旧得经典,新得时尚”的同时,专家们也指出该剧3D效果背景不宜过于写实,要配合梅派的特征,营造与之更加匹配的空灵写意情境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副所长王馗在点评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选送的《镜海魂》时指出,该剧描绘了澳门近代史上一段风云迭起的英雄事迹,由小人物见大情怀,但该剧也存在当前京剧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主线不够突出、背景交代不够清楚,音乐、舞美应更符合剧情等。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其实,评奖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一些人往往将“奖项”异化为“政绩”。不菲的投入打造一部戏,如何证明成功呢?似乎只有去拿一个奖才能交差。艺术是为人民服务的,没有老百姓的口碑,没有更多的深入基层的演出,一部戏获得再多的奖意义也不大。更有一些戏,只是为评奖而排,拿完奖就结束了,没演几场就“刀枪入库”了,这样的戏,老百姓几乎看不到,更别谈对观众的艺术熏陶和审美引领了。

  昨天,刚刚从天津返宁的省京剧院院长王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取消评奖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以前我们确实会把得奖等同于‘有了交代’,但仔细想想,我们应该对谁有交代呢?还应该是人民。取消评奖代表了一种倾向,鼓励地方院团把更多精力放在提升剧目质量上,有好说好,有坏说坏,这才是一种最有益的艺术创作氛围,来自专家、同行专业的意见、提醒,对我们来说是无价之宝。”

  京剧节取消评奖,不仅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改革。评奖虽有其合理性,但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需要用这种看起来有点“过激”的方式来给文艺圈提个醒。文艺创作,不能再埋头于各种奖项之中,而要抬头看路,好好去领悟老百姓的精神需求,他们到底想看什么、需要什么,如何让艺术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注重剧目质量,关注群众评判,观众口碑才是评价一部戏是否成功的标准。

  本报记者 董 晨

【编辑:耿庆源】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