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建筑师马岩松:现在生活在北京老城区有种不真实感

2014年11月22日 20: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建筑师马岩松:现在生活在北京老城区有种不真实感
马岩松

  中新网北京11月22日电(宋宇晟) 今日,中国建筑师马岩松携新书《山水城市》现身北京。对于北京的评价,他认为,现在生活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一种不真实感”,人们就好像“群众演员一样”,演出的是和当下多数人生活状态不一致的生活状态。

  建筑师马岩松1975年生于北京,致力于探寻建筑的未来之路,倡导把城市的密度、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通过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情感联系,走向一个全新的、以人的精神为核心的城市文明时代。

  从2002年设计浮游之岛开始,马岩松以“梦露大厦”、胡同泡泡32号、鄂尔多斯博物馆、中国木雕博物馆等作品实践着“山水城市”。

  然而马岩松最初对于建筑的看法却经历了几次改变。谈及小时候对建筑的认识,马岩松说:“当时认为北京最牛的建筑就是故宫、天坛这些,那时候感觉建筑师就是做古建筑的。”

  1994年,19岁的马岩松去考北京电影学院,但没考上。考官看他有美术功底,建议他学建筑,结果考上了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他去了耶鲁。谈及这段经历,马岩松说:“在耶鲁的经历让我第一次觉得建筑也是一种艺术。以前只知道艺术是齐白石、徐悲鸿。”

  离开耶鲁后,马岩松在导师的建筑事务所短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回到中国,他认为,中国是个能够实现自己想法的地方。

  现在生活在北京老城区有一种不真实感

  虽然自己设计的建筑已经出现在国内外的许多地方,但马岩松最愿意谈的仍然是那个保留着他童年记忆的北京。他说:“我记忆中的北京生活是城市生活和山水的融合。”

  对比记忆中的北京,马岩松称,现在生活在北京的老城区“有一种不真实感”,“就是因为这个城市变化太大了”。

  他认为,居住在北京老城区的人就好像“群众演员一样”,演出的是和当下多数人生活状态不一致的生活状态。

  城市是一个情感活动 它在我们身边

  近年来,有关马岩松的报道大多涉及到了一个词——“山水城市”。“山水城市”在80年代由科学家钱学森提出来,当时中国很多城市要建高楼大厦,钱学森的质疑是,“难道我们未来的城市就是钢筋混凝土的灰色之城吗?”20年之后,他的预言被证实了,人们在城市当中没有归属感,人与人、人与自然有隔阂。

  而在马岩松看来,“山水城市”就可以解决人与未来城市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东方特有的城市形态。“今天我们说,城市必须高密度。那么我们的发展能不能不是西方的这种发展模式,而是说以一个整体环境和意境为出发点,来指导城市的规划,也就是用一种东方的方式。”

  他说:“当时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去定义这个想法。后来知道这个词是钱学森说过的。这个词让我突然有了想传承的感觉。所以我把‘山水城市’,钱学森的这几个字,传承了下来,然后再去发展。我虽然觉得‘山水’这个词是传统的,但是我也希望这不是传统的山水。因为城市是在我们身边的。”

  马岩松认为,城市应该与人有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他说:“我觉得建筑是一个情感活动。既然是情感活动,我就希望人的情感能进到现代的城市中。”

【编辑:宋宇晟】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