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1949年太平轮因超载等被撞沉 致近千绅士名流遇难

2014年12月06日 15:09 来源:金羊网 参与互动(0)

■停在黄浦江上的太平轮

  ■1949年前后,上海十六铺码头永远挤满了离开、逃亡的人群,很多人再也无法回到上海。

■太平轮失事后部分幸存者合影

■1949年2月1日《大公报》的太平轮事件报道及部分遇难名单。

  太平轮再次进入大众视野,是在60年之后。借着《寻找太平轮》纪录片的拍摄,《太平轮一九四九》书籍的出版,再加上吴宇森《太平轮》电影的上映,中国的“泰坦尼克号”事件,终于获得了以讹传讹的‘黄金船’之外的关注。那段令人扼腕不已的历史,终于借助这些持续的努力,重新回到公众记忆之中。

  ■张凯阳/文

  1949年1月27日,除夕前日,岁暮天寒,一如北国的局势。

  其时,平津战役进入尾声,再过几日北平就将易帜。南京政府兵败如山倒,朝不保夕的恐惧感,从政府要员蔓延到普通民众,国民政府卷金远撤,国民亦惶惶不可终日。有门路的早已乘机,逃往远离战火的异国他乡,没有门路的,只能在战火中苟且偷生,夹在中间的,想方设法挤上如“太平轮”这样的客轮。

  这是农历新年之前从上海驶往台湾的最后一班船,手持船票的只有508人,而实际登船的却过千,再加上货物、机关文牍和银洋,太平轮处于严重超载状态。为躲避宵禁盘查,太平轮悄悄熄了灯,改变航线,全速行进,在舟山群岛海域,与另一艘同样在黑灯瞎火里前进的建元轮相撞。建元轮随即沉没,太平轮却未得到“太平”的庇护,冒险前行,力图自救,可惜功亏一篑,最后得救的仅有36人。

  那些因船太挤、生病,还有因孩子吐奶临时退票躲过一劫的,或许庆幸于出发前的一闪念;而那些奋不顾身挤上客轮,以为有一处彼岸可以暂时栖息的人,不得不感慨命运弄人。而那些没有客轮可挤的人,命运如何,历史连叹息的机会都没有给。

  大厦将倾,一艘客轮的沉没,实在无足轻重。即便这艘船上不乏党国政要,不缺机关文牍,还有大量的黄金银洋,但在当时,这样的海难只能不了了之。虽然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时代的命运都陡然翻转,但太平轮事件却只能犹如当初的沉没一般消失在海底。

  记忆是可敬又可怕的东西,它能在数十年上百年之后,仍让人看到时代的乖谬;也能在不到短短一代时间,就让人忘记过去的苦难。而这忘记,有时是不经意间发生的,有时则经过权力对记忆的删削、改写。

  “太平轮”介于两者之间。我们有太多的大事充斥于记忆里,以至于大时代里的个体的命运,淹没在一个接一个的苦难里。即便太平轮沉没这样丝毫不亚于“泰坦尼克号”的海难,也仅仅从属于“国民政府带领二百万残兵、难民来到台湾”这样一句冷峻的描述。

  导演吴宇森的“无关”声明,犹如此地无银,将“太平轮”的记忆处境展露无遗。一场大时代里的海难,从来都不是一起普通的事故。它来自于时代,从属于时代,然而却超越了时代。六十五年之后的我们,重看这部历史时,除了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则满怀对时代的唏嘘,更能看透那场争斗背后的代价,这正是经由个体记忆重构集体记忆的意义所在。

  作为重构记忆的一种载体,电影能够带着人们重温战火纷飞的时代,身临其境般重温人性与命运的抉择。但时代背景越大,电影就越容易迷失。历史越是复杂,电影就越容易陷入浅薄。如果电影只是试图在边缘打回场,不愿正视历史的真实与残酷,东施效颦般追随泰坦尼克式的爱情痕迹,最终的作品只会显得不伦不类。

  在时代的动荡里,很多人陨落于去往彼岸的路上,如黄土一般湮没无闻。还有更多的人,以为那彼岸世界就要到来,在赔上自己的青春之后,才知道所谓的理想只是虚妄。

  延伸

  作家笔下的“太平轮”

  一班船,成为了上一世纪的符码,成为了少年青春的乡愁

  一九四九,对这一代的华人是个敏感的数字,战火迷乱,两岸相隔,记忆离散在许多台湾作家笔下。一九四九年离别故乡,到了台湾落地生根六十年,悲伤哀怨,往往成为上一世纪的符码;最后一班船,成了少年青春的乡愁。有人一辈子没有再回到故土,有人再回少年山河梦土,却再也唤不回花样年华。

  太平轮曾在白先勇笔下,化为小说《谪仙记》的题材,《谪仙记》中曾写到一位上海小姐李彤,因太平轮出事,父母都遇难的情形,之后被上海谢晋导演改编成电影《最后的贵族》。

  二○○七年春天,与曹又方在上海相约吃饭,她说要写部小说,构思把太平轮背景放入。回台湾后,我把太平轮相关剪报资料寄到她珠海住处,相约哪天再多聊些太平轮往事;可惜她二○○九年春日辞世,我们来不及一起再赏桐花,也不知道太平轮的小说,她写完了吗?

  一九五○年代女作家徐钟佩,曾经生动地描述了搭乘太平轮的经验:

  “太平轮是一个黑黝黝的大黑洞,人一下洞,就有一股异味扑鼻,地下又臭又酸,原来是艘货船改装。”

  夏祖丽说,她们全家是坐中兴轮到台湾,她的丈夫张至璋全家也是,只是当时年纪小,不复太多印象。她的大哥夏烈说,她们全家坐中兴轮,但是父亲何凡早年许多精彩照片、参加比赛得奖的奖牌,全跟着太平轮沉落海底了。他们的母亲林海音,却细心保留了中兴轮船票及一篇陈述他们初到台湾的短文。

  许多作家都曾描述离开大陆的最后一眼,如军中作家王牧之、王鼎均,都曾叙述过别离惆怅。司马中原是在一九四九年五月十二日下午,坐上最后一班“大江轮”商船,在共军的炮火射击下,仍往台湾航行。他形容上船时:

  “当时雨落得很大,炮火却不断盲射而来,码头北面是大片广场,广场上几乎排满了装甲军车……我被安排在船腰上空的一艘救生艇上,视界广阔,空气很清爽,但离开烽烟滚滚的大陆,心里却很凄伤。”

  回首六十年前,来不及到达台湾、葬身海底的魂魄,早已随巨浪舞动向天;汹涌潮水,将陈年往事滚向远方。天,望不见尽头;海,看不见彼岸。所有的幽怨,化为沉香,期待着下一轮太平盛世!

  (节选自《太平轮一九四九》,张典婉/著)

  “太平轮事件” “太平轮事件”发生于1949年1月,由大陆驶往台湾的中联轮船公司轮船“太平轮”因超载、夜间航行未开航行灯而被撞沉,导致船上近千名绅士、名流罹难。这一事件曾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图片来源:上海档案馆

【编辑:唐云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