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河北农民云庆彦痴迷微电影 戏里戏外使村民受教(图)

2014年12月08日 12: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河北农民云庆彦痴迷微电影戏里戏外使村民受教(图)
图为云庆彦与村民在商讨剧本。 艾广德 摄
图为云庆彦在为村民说戏。 艾广德 摄
图为云庆彦在拍摄现场。

  中新网石家庄12月8日电(艾广德 李洋)十几岁时他在学校是文艺骨干,排练小节目是他最大的乐趣;二十几岁时村里的文艺宣传队给了他施展的舞台;改革开放以后,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组织的秧歌队、合唱队登上省电视台的荧屏;从2011年开始,他又琢磨起了微电影,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民导演”。他就是石家庄市赵县各子一村的村委会主任云庆彦。

  《分爹》、《各庄村的事》、《良知》等六部微电影均出自云庆彦之手,影片取材于河北赵县农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演出身边的人和事,在诙谐幽默中批判假恶丑,传递正能量。近日,中新网记者来到赵县各子一村,听当地村民讲述了“农民导演”背后的故事。

  农民拍微电影“剧本”来自身边事

  一张圆桌,上面放着一摞A4纸打印的文稿,60岁的云庆彦戴着老花镜在纸张上不停的勾画,这是记者见到他时的情景。

  云庆彦拿着手中的纸张说,这是拍摄微电影的剧本,作为“导演”的他,每回都要修改很多次。

  提起拍摄微电影的事,云庆彦告诉记者,这个想法源于他那颗不灭的文艺心。云庆彦说他和文艺有着不解之缘,十几岁时他就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二十岁出头又到了村里的文艺宣传队,后来又组织村民一起扭秧歌,唱歌。说起这些往事时,云庆彦情不自禁地在记者面前扭起了秧歌。

  “我从电视上一个栏目受到启发,看人家演的是村里的事情,我也就心动了。”云庆彦说,他找了几个村民合计了拍电影的想法,就开始干了起来。

  云庆彦的第一部电影《分爹》,讲的是生活在农村的一对兄弟,因赡养生病的老人而引发一系列的荒唐事。云庆彦说,这个“剧本”是在网上找到的一个小品剧本,后来结合村子里的一些情况,修改为电影剧本。

  “这第一部电影是教育人们要善待老人,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宣传加入新农合的好处。”云庆彦说,在没完拍电影前,全村加入新农合的不足30%,电影在村子里放映后,全村90%以上的村民都加入了新农合。

  说起第一部微电影的成效,云庆彦笑着说,虽然只有十几分钟,但在网上播放后,好评如潮,“大家都觉得了不起,这也就给我鼓足了劲头。”

  在拍完第一部后,云庆彦告诉记者,群众演员也不是最初的那几个积极分子了,村民们开始毛遂自荐,第二部微电影《各庄村里的事》在第二年也顺利拍完。

  云庆彦告诉记者,《各庄村里的事》是根据村里的自来水改造工程因影响了个别村民利益而受阻这个题材而拍摄,将近一个小时的影片,使很多村民受到教育,没有人再阻挠施工,村里顺利打出了深水井,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每部微电影的演员都是身边的村民,讲的都是农民的故事。”云庆彦说,每次看到村民们聚集在一起看制作完成的电影,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一线演员”曝内幕:导演不容易

  44岁的云丽国是各子一村的村民,从事床上用品经营的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演员。从各子一村开始拍微电影,她就陆续出演,用她自己的话说,算是个“一线演员。”

  云丽国说,农村人拍微电影,村民当演员,这是她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没有专业的剧本,没有专业的器材,更没有专业的指导,但在导演云庆彦的鼓励下大家热情高涨,还真搞出了名堂。

  云丽国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打麻将这个不良习气也就随之而来,云庆彦在农闲的时候把村民们聚在一起拍微电影,引导大家走进文化的氛围,“好多人都戒了麻将,爱上了微电影。”

  在采访中,云丽国透露,她曾为了拍《良知》而耽误了赶集卖货,但家里的老公与公婆都很支持她,“没有家庭的支持,放下买卖去拍电影的事根本做不到,这说明了大家都认可拍微电影。”

  云丽国说,村里拍的每部微电影都是身边的事,她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去跟身边的人分享感触,“周围村的人们都羡慕我们村,这都是导演的功劳。”

  51岁的村民李广生,还有一个头衔是“副导演”,他是云庆彦的左膀右臂。

  李广生从小就对云庆彦特别佩服,云庆彦年轻时表演的一个智擒劫匪的小品,至今让他记忆犹新,“云庆彦演劫匪,翻跟头翻得特别好,那个节目叫《渡口》,一演就是七八年。”

  “从扭秧歌,到组织大家开晚会,再到拍电影,他就是村里的文化人。”据李广生介绍,在云庆彦刚说出要拍微电影的想法时,大伙都觉得是个稀罕事,没有资金,没有拍摄制作的人员,没有设备,如何能进行下去是个大难题。

  李广生说,这一切的难题没有将云庆彦难住,开始四处拼凑,借来了灯光,借来了村民手中的DV机,借来了音响,“需要花钱的时候,云庆彦就开始掏腰包,大家一起凑,真是不容易。”

  李广生告诉记者,云庆彦这个“导演”可不像电视上那么轻松,演员都不是专业的,每个细节都要考虑,每次的剧本也要修改很多次,“他付出了这么多,大家都看在眼里,都服他。”

  “虽然条件艰苦,但他没有放弃,还是拍出了像模像样的电影。”李广生说,拍出的微电影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大家都为云庆彦的付出而感动。

  “农民导演”的心声:用微电影传递正能量

  农民自导自演的微电影,已成为赵县各子一村的形象名片。对此,云庆彦说出了这样的话,“我不去做,总会有人会做,只是我比别人快了一小步而已。”

  云庆彦说,微电影作为农民文化生活的新鲜事,之所以受到大家喜欢,大家都积极参与,主要还是做到了老百姓的心里。

  “导演、演员、摄像、后期制作全由村里的农民担纲,每部电影都是农民的身边事,传递的都是社会正能量。”云庆彦说,这是微电影能走到今天的精髓。

  云庆彦告诉记者,当缺少剧本时,有热心人给创作,在巡回放映时,县里的文广新局给提供投影仪等设备,北京的一位导演从网上看到电影后,还曾专门来到村里给他指导拍摄,“微电影让我们农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提升,我要感谢身边的每个人。”

  “微电影不光让村民受教育,还推动了村里的工作。”云庆彦说,《分爹》、《各庄村里的事》都在不同程度上改进了村民的思想,让建设新农村的美好愿望照进了现实。

  在交谈中,云庆彦告诉记者,无论以后遇到多大的困难,他也会坚持,不会放弃,因为微电影已经融入到了村民的生活中去,是大家的“精神食粮”。

  云庆彦有一个期盼,那就是希望能有一天能有一台摄像机,“这样拍戏的时候就不用到处借了,我们会拍出更多的微电影,让大家知道,农村的文化生活也很高雅。”(完)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