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蔡崇达推新书《皮囊》 韩寒吐槽其拖稿三年

2014年12月23日 11:07 来源:厦门日报 参与互动(0)

 

  蔡崇达,80后,闽南人,在媒体圈中拥有传奇人生。曾任职于《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现任《中国新闻周刊》执行主编; 2013年创办男装品牌“单农”,目前单农已成为国内最具艺术质感男装品牌,现有近30多家门店,业内预估市值过十亿;首部作品集《皮囊》于12月9日全面上市。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厦门也颇有缘分。2007年他从三联辞职,在《厦门日报》任记者数月。

   出版社说蔡崇达任性了!明明已经在北京办过新书发布会,他却要带这本《皮囊》来福建做分享。蔡崇达答要回家啊!我要回家,书也要回家。因为这本书每个故事都是闽南的故事,每个思考方式都是闽南人的思考方式。

  8年前,他曾写过一篇“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的博文,而这也是他昨晚在厦大演讲的主题。他写道,“或许,生活就是套这样的问卷,你没有回答,它会一直追问下去,而且你不回答这个问题,你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写书,想看见更多人

  在《厦门日报》工作时,曾跟同事提起出书的渴望

  写书这件事,蔡崇达想了很多年,从中学时代和韩寒一起获作文奖就开始了。2007年他跳槽来《厦门日报》写新闻的日子里,也跟同事提起过出书的渴望。未成形,是因为他觉得书是神圣的东西,对文字的要求一直苛刻。

  这样一个人开始写书,势必花了很多情感的力气。答案躺在《皮囊》的后记里。30岁那天,蔡崇达在大英博物馆参观一场展览:长长的展台,铺满各种药丸和医疗器械,每一列都隶属于最下面标注出的一个个主人公——陈列着已逝的人们自认为生命最美好、最痛苦时刻的照片,以及他们最后时刻的面容。

  阅读着一张张脸,蔡崇达突然想起已经离世的父亲。“我才发觉,我其实不认识父亲,即使我们是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蔡崇达说,也是那时他开始想认真“看见”更多人,“看见”自己。

  拖稿三年却改不动

  帮他出书的韩寒吐槽:“这个时代比我还能拖稿的作者不多了。”

  好不容易决定要出书了,蔡崇达却又任性了。“心理压力挺大,想写好一些再好一些,就不断想改稿子。”蔡崇达告诉记者。帮他出书的韩寒也禁不住吐槽:“这个时代比我还能拖稿的作者不多了,蔡崇达先生拖了三年。”

  不放心,是因为蔡崇达对这些文字太珍视了,并且一个个身边人的故事,最终指向了他自己。就像白岩松所说,蔡崇达写的是一部内心纪实。蔡崇达自己也说这种写作有点像自我解剖,痛,但也让他尽可能地“看见”想珍惜的人,他的阿太、他的父亲母亲。这些记忆也让他清晰地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

  把出书的事情交给韩寒,也是蔡崇达对这本书负责的方式。两人从高中参加作文竞赛结识,一直都是“远方的好朋友,彼此眺望着”。在今年《皮囊》的新书发布会上,远方好友韩寒果真在“远方眺望着”未能亲临现场。不过,他托人送来一辆自行车,告诉蔡崇达你得减肥了。蔡崇达笑着说,他们是那种只要需要都会在身后的朋友。《皮囊》书稿的成形,也多亏了韩寒在背后的催促。后来,这本书稿还被这些年来与蔡崇达因工作结缘的刘德华带到剧组去读。后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主动给他写序说:“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忘了说,纠结了三年,蔡崇达并没有改动太多文字。因为他发现根本改不动,也因为那些烙在骨骼的一切,从一开始就是激情澎湃地落在纸上。 本报记者 郭睿

【编辑:上官云】

>文化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